分享

《道德经》学习笔记2-第1章

 昵称mqTGP 2019-01-28

《道德经》学习笔记2-第1章

   道德经有几千种版本。帛书甲本比较古老,所以以后所以有的学习笔记在与大家看到的版本如果不一样的,那是采取了帛书甲本的版本,这个版本是早期的版本,所以这个版本个人认为更接近于老子的本义,所以我的道德经学习笔记中的经文是参照帛书甲本的版本。

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个人理解:俗话说,人类一开口,上帝就发笑。语言是苍白的,用语言描述一件事物,我们往往只能无限接近这个事物本身人,但无法完全表达清楚事物的本身:毕竟人不是万能的全信息量的神,毕竟人的可以感知世界的外部设备是有限的,佛法《心经》中说人有六种感知外部世界的设备即“六根”即“眼耳鼻舌身(前五对应的是物质世界)意(意识/指精神世界)”就是人感知世界的六种外部设备,人正是通过这六种外部设备而感知到了“色、声、香、味、触(感知冷热/软硬等)、法”。正是因为人感知世界的工具是有限的,比如可见光频谱之外的红外线和紫外线人眼就看不到,所以人认识世界是局限的,那人难道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了吗?可以的!佛法中讲究“悟”,讲究通过悟认识世界的本质。任何人认识世界的本质是自修自悟,无法像科学一样通过传授而掌握,只能自修,不可它得。这也是佛法被认为是哲学的原因。其实个人认为佛法是最高的“科学”----因为它可以证悟到世界的本质---但它不像科学那样可实验可重复,所以很少有人能成佛,但每个人却都有成佛的潜质,所以有一说叫人是未开悟的佛,佛是开悟了的人。道德经中的道也一样,老子正是认识到了人的局限性,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写出来的道肯定也不是那个本身的道,所以他开篇就辩证地否定地写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我的理解是:万事万物的永恒的大道法则(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说出来的,但说出来的道并不是那个本来的永恒的大道法则本身。同样的,“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个人理解是说:那些万事万物(第一个名:是实体、实在的名)是可以给起个名字来界定的(第二个名,是抽象、概念的名),但是你所起的那个名字并不是那个本来的万事万物本身(第三个名:是实体、实在的名)。好比“宇宙”这个词,指的是当下时刻的“万事万物”,在没有人之前,是没有名字的,就是那个万事万物的存在,后来有了人,人为了交流方便,给这个万事万物起了名字叫“宇宙”,实际上也完全可以起个名字叫“妈妈”。但这个我们称之为宇宙的万事万物再过个无数亿年后的将来时刻的,它就不是这个当下时刻的宇宙了:因为按通常的大爆炸理论(最新的理论是暴胀理论)现在的宇宙有红移现象(即宇宙是加速彭胀并离我们远去,而且是越来越快的远去),当彭胀到一定程度后,宇宙就会收缩,最后化做一个质点,宇宙归于寂静。将来时刻如果足够远,将来时刻的那个宇宙也许是个已收缩了的质点。这个质点显然完全与当下时刻的宇宙是不一样的,也许这个质点宇宙如果那时有人的话起个名字叫“混沌”叫“太极”。所以,你给万事万物起的名字,是不是压根儿就不是那个永恒的实体本身呢?所以,“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中的非恒名也,让我想起了周易,周易中的易字,有三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变易所谓事物都是变化着的,一个意思是简易所谓大道至简,一个意思是是不易。非恒名也说的被起了名字的那个实体是变化的是演化的,我们起的“抽象的、概念的”的名是个历史现象,只能表征与界定那个时刻那个信息集下的“实体、实在”,时刻变了、信息集变了,那个“实体、实在”也就变了,也许变成了另外一个可以表征、界定它的的名字了。

所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意思是说:万事万物的永恒的大道法则(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说出来的,但说出来的道并不是那个本来的永恒的大道法则本身;那些万事万物(第一个名:实体)是可以给起个名字来界定的(第二个名:概念),但是你所起的那个名字并不是那个本来的万事万物永恒的本身(第三个名:实体)。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意思是说,没有名字的那个时刻,是现在万事万物开始的状态,有了名字的那个时刻,是现在万事万物的产生的状态。无名那个时刻的状态,按照大爆炸理论就是大爆炸的开始之时即质点时刻,按中国的五行八卦的说法就是“太极”“混沌”时刻。有名的时刻,就是大爆炸的时刻,从这一时刻开始,万事万物开始生发、演化。道德经有一个版本的断句是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个人反复根据上下文推敲,认为“无名”“有名”的断句更符合老子的本意。举个例子:名字叫“手表”的那个东西,在没有“手表”这个名字的时刻,正是手表将要开始有的时刻,手表的原理、手表的构成物质物件还散布在各处,这个状态是“无名”。手表造出来了,这个状态是“有名”,起了个名字叫“手表”。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我用三种形式去理解:第一种理解形式,意思是说,所以通过没有任何目的心、没有分别心的虚空状态,可以观察体悟到大道法则运行的细微精妙(妙:细微);通过有目的心的、有分别心的主观状态,可以观察体悟道的演化、道的端倪。再通俗地说:第二种理解形式,“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意思是通过直觉感触体悟万事万物背后的道的精妙------第六感洞见本质;“恒有欲也,以观其徼(Jiao)” 是指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理性分析观察万事万物背后的道的端倪-----理性分析本质。第三种理解形式,“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意思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脱离身体的“六根”去体悟万事万物的大道规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 意思是说在红尘中,通过“六根”去观察万事万物的大道规则。这句话的启发是,看任何事情要从有两个视角观察理解,即没有分别心的放空心灵的视角和有分别心的未放空心灵的视角。比如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假如有个可以穿越时空的现代人,他认为一夫一妻是合理的,他于是到了古代,看到一夫多妻:以“无欲”的视角看这个问题,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种存在是有原因的,古时候可能是女性没有足够的体魄去打猎为生,而依靠于男性;或者说医疗条件不好,婴儿不容易存活,为种族繁衍,需要多个老婆繁衍后代,种种原因吧随便列举这两个,一夫多妻是合理的,没有好与不好,坏与不坏,这种存在是符合大道的运行规律的。如果以“有欲”来看这个问题,那一夫多妻是不合道德的。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说有和无这两者来源是一致的,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它们都很玄妙精妙深远,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玄妙精妙深远,而是玄妙又玄妙,精妙更精妙,深远还深远,这是万事万物精妙的一种演化路径。注意这里的门不是根本源头的意思,如果是那玄就是道,但道德经中没有一个地方说道就是玄。所以玄个人认为是有和无的演化,这种演化演化出了万事万物。玄字在中文里代表黑色、不容易理解的意思,深远莫测。众妙之门,说的是有和无的附阴抱阳演化出了万物,这种阴阳的演化是不是很精妙很玄妙?老子认为有和无的阴阳演化很奇妙精妙。因此,有些版本对“两者”的理解为指有欲和无欲,还有理解是道和名,还有的理解是有和无。而我个人认为“两者”是指有和无。因为老子比文王演周易的时间要晚,周易中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说。而老子是对前贤思想的整理、集大成与编篡,肯定吸收了附阴抱阳的思想,太极可以理解为道德经中的道,这个道生出了两仪即阴阳,有无是一阴一阳,才使万物生发。而且老子道德经全文中处处体现了阴阳的思想如后文中的高下相倾,前后相随等。所以,这里的两者理解为有和无我觉得更接近老子的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