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原文】入孝出弟1,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译文】进家孝顺出门敬爱,是人们小的行为。对上顺从对下诚恳,是人们的中等行为。服从道路不服从君主,服从最佳行为方式不服从父母,是人们大的行为。就象人的意志要安于社会行为规范,言语要按类别使用一样,那么儒家的道路就完备了;虽然是舜也不能再增加什么了。 【说明】本篇是荀子探讨为人子者、为人臣者所应该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问题。作为儿子作为臣子作为部下,当然首先要服从父母亲或者是君主领导,所以人们最基本的行为就是“入孝出弟”,然后是“上顺下笃”,然而荀子认为,在大事情上,人们应该首先服从人生的道路或者是事物发展的道路,服从最佳行为方式,不能盲目地服从君主领导或者是父母亲。这里又要回到“孝”的问题上来了。自汉以后,世人谈“孝”都是孝敬、孝顺等,也就是说,孝,就是听话,就是敬爱老人,不论长辈的是非曲直,反正服从就是“孝”。这与“孝”的本意也就相去甚远了。“孝”字,本意是继承先辈之志的意思,《书·太甲中》:“奉先思孝;接下思恭。”《书·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诗·小雅·天保》:“吉蠲为饎,是用孝享。”《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诗·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遹追来孝。”《诗·大雅·卷阿》:“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诗·周颂·载见》:“率见昭考,以孝以享。”《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礼记·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礼记·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在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孝”字。西周时,周公告诫其弟康叔说:“元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尚书·康诰》),“弟”即悌的意思。《诗经》里也有不少有关孝、悌方面的内容。但自从春秋战国以后,“孝”字逐渐就演变成为一般民众形容“孝顺父母”之意了。为此,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曾批评过这种说法。《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是说,不继承先辈之志有三种过错,没有传承下去为最大的一条。孔子的“孝弟”而能“犯上”者,是指在继承先辈留传下来的学问时,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能敢于批评先辈留下来的某些不好的东西。要有选择地继承和学习,若是统而收之,则糟粕不能去,而精华亦将埋没其中。所以,孔子有选择地约束和规范、继承先辈留下来的学问。因为只有这样有选择地继承先辈留下来的学问,才能立起“仁”的根本。中国人有个不太好的陋习,当代的权威是不能推翻的,你若是有怀疑,试图对权威提出批评,那准是十恶不赦了。所以,犯上者,鲜矣!太少了。因此,“孝”不应单纯地理解为敬爱奉养父母之意,而应作为广义的“能继承先辈之志”的意思来理解,才符合“孝”字的本义。 弄清楚“孝”的意思,后面的话也就好懂了,为什么要服从道路不服从君主,服从最佳行为方式不服从父母呢?人生有道路,组织有道路,国家也有道路,可以说,万事万物都有各自发展的道路,根据道路来确定人的行为,是理智的,就象汽车行驶在高速路上一样只能顺从道路,根据君主领导或者是父母亲的意志来确定人的行为就不对了。人,既要服从君主领导或者是父母亲,更要服从万事万物发展的道路,因为万事万物发展的道路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一个人,不可能是完人,当君主当领导的,当父母亲的,不可能在每样事情上都是对的,所以我们在孝顺的同时,在选择行为方式上,一定要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如果偏听偏信,愚孝愚忠,不遵照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规律,不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那么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所以荀子接着说,就象人的意志要安于社会行为规范,言语要按类别使用一样。人在五、六岁以后,都会有羞耻心,如果父母君长命令当众撒尿,相信很少会有人服从,因为这是社会行为规范所不允许的,任何人都不会因为“忠孝”而脱开裤子。这就是人的意志要安于社会行为规范之意。言语的使用也是这样,在饭桌上不能谈厕所里的事,在公共场合不能谈夫妻间的事,即使是父母君长有命令,也很少有人能服从。所以荀子说,弄懂以上这些,那么儒家的道路也就完备了,虽然是舜也不能再增加什么了。确实如此,我们现代人如果能弄懂这些,也就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