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讯|基因编辑真是欲罢不忍了“人不可以,那就猴子吧”

 mandy53wiuq5i6 2019-01-29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刊发了两篇国内科学家研究论文,报道了克隆基因编辑的猕猴

看来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真有点儿欲罢不忍,“人绝对是不允许了,那就用猴子吧”。

科研人员希望通过编辑猕猴的胚胎细胞基因,诱导“睡眠障碍综合症”动物模型。两篇论文一经发表,立即引起国际生物伦理学家的关注,质疑该研究的“适当性”,言外之意保护动物的伦理,应当和人一样。

该报告说,科学家们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方法克隆了猕猴。这是一年前中国科学家宣布成功克隆第一只灵长类动物——猕猴的报道。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应用基因编辑CRISPR-Cas9对猴子胚胎细胞基因组进行了编辑,通过敲除了BMAL1基因编码来制造出“睡眠障碍症状”动物模型。BMAL1基因是灵长类动物,包括人昼夜调节的重要基因。 

研究人员编辑了多个受精猴胚胎细胞,以研究人的昼夜睡眠障碍问题。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非霍曼灵长类动物研究所该论文作者之一孙强(QiangSun)介绍,他们希望“用基因编辑来模拟出严重的疾病表型”,选择猴子进行克隆和基因编辑应当是有益于科学探索的。

研究人员通过克隆猕猴观察疾病迹象,包括睡眠和血液中激素变化,以及伴随的焦虑、抑郁和“精神分裂症状”等行为表现(灵长类动物有着类似人类情感的表现和行为)。 

该研究的既定目标是为生物医学研究“制造”基因编辑的猴子疾病模型。孙强说“采用这种克隆基因编辑猴子的方法,可拓展生产出各类基因编辑疾病的猴子模型,包括许多脑部疾病或免疫代谢紊乱疾病,甚至癌症”。

该项目共同合作者,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负责人Mu-ming Poo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项研究有助于减少世界各地生物医学研究中使用猕猴的数量,因为克隆猴不会产生混淆的遗传差异。因此,能够保障临床前药物试验使用更少动物数量来验证治疗效果”。   

国际专家评述该项目涉及几个棘手的问题:克隆、动物保护权益和基因编辑。用猴子做为动物实验模型在欧美已经成为了一个“道德窘境”雷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已经禁止用高级灵长类动物猴子作为动物模型。科学界质疑科学研究的获益是否足以保障那些猴子没有伤害。已经有更好的替代方法了。 

黑斯廷斯中心生物伦理学家Carolyn Neuhaus说“很显然,猴子仍被视为“工具”。研究人员称有把握保障猴子没有痛苦,但是这些假设和论点并没有说服其他同行。 

Neuhaus教授说,如果将这项研究项目进行科学伦理审议进行评估,很可能会因为对动物造成难以置信的伤害而被否决”。

科学界需要更多的信息和替代方法来说明该类研究项目(基因编辑猴子)可能带来哪些不可获得的益处。 

中科院有关部门表示,该研究项目是由该研究所伦理道德委员会审议过的,符合国际动物实验道德标准”。

参考文献:

Cloning of a Gene-edited macaque monkey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Zhen Liu YijunCai Zhaodi Liao YutingXu Yan WangZhanyangWang Xiaoyu Jiang Yuzhuo Li Yong LuYanhong Nie ... Showmore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wz003,https:///10.1093/nsr/nwz0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