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平仄的捷径,怎样快速记住平仄?

 wuzhi9 2019-01-29

关于平仄,也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汉字的声调,古代分为四声:平、上、去、入;现在的普通话也分四声:1声、2声、3声、4声。普通话的1声是古阴平,2声是古阳平,即,现在普通话的1声、2声就是古代的平声,一个阴平一个阳平。3声是古上声,4声是古去声。这都好办,一说都懂。问题就在于入声。入声到底是怎么回事?

汉字的韵母分为三类,一是以元音结尾的叫阴声韵,如:baba爸爸,mama妈妈;二是以n、m、ng等辅音结尾的叫阳声韵,如:an安、sam三、wang王。还有一种是以k、t、p结尾的,叫入声韵。入声韵到了后来,尾音k、t、p已经听不出来了,形成了一种喉音,压抑在嗓子里,刚发完元音,就在嗓子里形成阻塞,很艮。如:bak,a的音发得很短很硬,但k这个音基本就噎在嗓子里不用发出,有点意思就行。那么,这一大类的韵,就叫入声韵。

古人为什么要把韵分成平声与仄声?因为发平声韵的时候,发音舒畅,可以拖得很长。如果是3声、4声的音,就不能拖长,因为它本身就是“顿音”。入声的音就更是“顿音”了。我们不妨体会一下,衣,姨,以,易,这四个字,发“衣”和“姨”的音,你就可以拖得很长,而后面的两个音,你没法拖长,因为它是“顿音”。这种音古人叫仄声。入声字更是这样,所以,也是仄声。

当我们朗诵的时候,平声音你就可以拖长,仄声音你只能“顿”。如果我们写一段话,让人朗诵起来有舒扬、有顿挫,起起伏伏,是不是会产生一种节奏、一种韵律感?平仄平仄,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很多东西,如果通俗地去解释,难免不严谨,但是无所谓,明白道理是主要的。

到了元朝的时候,北方,入声字就消失了。为什么消失了?我个人认为是胡人学说汉话,学得不像,把调给改了。改了还不算,还成为时尚了,最后成为主流方言了,成了北方“官话”了。因为北方少数民族的胡语是没有四声的,所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北方,入声字消失了,就是读音变了,入声变成了或2声或3声或4声。胡音有一个特点,就是“轻化”,没有四声,轻飘飘的。更甚,到了后来,有的入声字又被读成1声。

至于如何能区分哪些字是古入声字,我个人认为,一是没必要,二是瞎胡闹。广州人说话是那样一个调,北京人非得学吗?古人用古语作了大量诗词,其中有大量的入声字,我们知道有这种现象就可以了。只是,我们用普通话创作诗歌时,注意用好平仄的起伏,那倒是应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