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诗词的吟唱

 江山携手 2019-08-04

吴神保

一、    关于传统诗词吟唱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 

    诗词“吟唱”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合成词组,分为“吟” “唱” 两个方面。“吟” 即吟哦,“唱” 是演唱。

    那末,“吟” 和 “唱” 有何联系和区别呢。“吟” 即吟哦,是古人的一种读书方式。古人读书应有以下三种方式:

【读】  一种是阅读,看着文字念出声来;一种是;看书或文章不出声。无论阅读或读,都不带情感,意在领会记忆。

【诵】  用抑扬顿挫的腔调念:即朗读。要求富有情感、声情并茂。象今天的普通话朗诵。

【吟】 按古汉语平上去入声调抑扬顿挫地咏玩味。

国学大师范曾说,诗词吟哦是一代代口耳相传,因因相袭的,无曲谱可循,是没有教科书可学的。老师怎么吟哦,学生便跟着怎么吟哦,父辈先贤怎么吟哦,后辈子孙便学着怎么吟哦。

前人吟诵时常常边诵边吟,读到兴致盎然之时,往往吟声叠起,击节而歌。

黄庭坚《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韵》诗云:“吟哦口垂涎,嚼味有余隽。”故吟哦还有推敲、品赏意。吟哦的含义和功能由此可见。 (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诗词吟哦不等于吟唱。

唱】是依照乐律发声,按谱演唱。不受诗句声调格律的约束。如唐代杜秋娘演唱的无名氏《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七言乐府,是一首富有哲理、涵义深永的小诗,它叫人们不要重视荣华富贵,而要爱惜少年时光。启示人们要把握机遇、珍惜年华,及时建立功业。

现在我们无法知道当年杜秋娘演唱的曲调。但因为它本身是乐府歌词,可配上各地方的民间曲调来演唱。比如源于华东苏州一带的昆腔,湖南的花鼓调等等。

试用花鼓戏曲调吟唱——

如果按文人吟哦方式,就显然不同了——

台湾成功大学教授王伟勇以闽南话为基础,综合各方言区的汉语声韵,总结出诗词“诵、吟、歌、唱”四种方式,他指出,“诵”是依普通话声按诗词语言节奏朗诵传声;“吟”是依诗词平仄声律节奏吟哦传声;“歌”是依弹板、拍子、模糊掉上去入声,缩小平仄声差距歌咏传声;“唱”,完全依音乐曲谱的旋律节奏演唱传声。王教授认为“诵”是当代的,“吟”和“歌”是传统的,“唱”有传统的,也有新时代的。

诗配乐演唱,历史是很悠久的。

    《尚书·舜典》: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文言字义:帝:指舜。夔:人名,相传是尧舜时掌管音乐的人。女:汝,你。典乐:主管音乐。教胄子:胄,长。教育子弟,指嫡长子。直而温:正直而温和。宽而栗:宽弘而庄严。栗,坚貌。刚而无虐:刚毅而不苛刻。无:不,下句同。简而无傲:简易而不傲慢。

诗言志: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歌永言:永,长,是延长诗的语言,以突出诗的意义。声依永:声音的高低又和长言相配合。声,五声:宫、商、角、征、羽。律和声:律吕用来调和歌声。

    六律六吕: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

    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指铜钟。石:指石磬。木指:木制的祝,属体鸣器。革:指鼓,属皮乐器。竹:指帘。匏:指笙,属气乐器。土:指埙,兼涉于体鸣乐器和气乐器。

这是八音的原始分类法。八类乐器不同,所发的音也不同,所以称为八音。

无相夺伦:不要搅乱次序。无:毋。神人以和:以为神和,人通过诗歌音乐可以交流思想感情,能协调和谐。于:音乌,叹词。击石拊石二句:石,磬。拊,小击。二句:击附石磬,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按:百兽率舞疑为原始社会的图腾舞。百兽:指化装的动物图腾。

二、关于诗词吟哦的基本法则

因各地人文传统各异,方言差异大,故诗词吟哦中除韵律、声律等基本规则外,各个地方的声腔风格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地域的每个人的吟哦也不尽相同。

同时,吟哦是用声音来表现诗韵和情境的,所以同一个人在不同情绪支配下,对同一首诗的吟哦声腔也会体现出鲜明差异。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另外,吟哦者身份、处境不同,对诗中意境的感受也肯定不同,吟咏中所表现的声腔也会不同。

如吟哦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羁旅者听曲伤怀,旁人则闻声兴叹——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尽管如此,也不是说诗词吟哦是随心所欲的。无论天南地北,以下几点应是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1)          严格遵循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的平仄节奏。

近体诗格律是以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为基础的。吟哦就是用声音来表现诗句中平仄错陈、抑扬顿挫的节奏旋律和音乐特质。故诗词吟哦要遵循古汉语平上去入的声律规则。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音韵学家周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世称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的近体诗体。

"平声"平道莫低昂,(音最长,平起平收) 

"上声"高呼猛烈强,(开口读时用力,低起高收) 

 "去声"分明哀远道,(声音高低适中)

 "入声"短促急收藏。(一发即收)

 人们吟哦传统诗自娛时,无论你在声腔中注入多少音乐元素,都不可变更诗句字词的固有声调,否则,就是演唱而非吟哦。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前两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用花鼓戏西湖调唱,起句末字“经“就成了仄声,与” 径“无异;而吟哦是不可这样的。

"平上去入"四声是汉语平仄的基础,是传承千年的宝贵语言财富。上、去、入为声,平为声。元代以后北方很多方言入派三声(入声派入其他三声) 。现代普通话声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所以也将古入声派入其他三声。"平上去入"是古汉语四声,不同于普通话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抑扬顿挫的汉语语音具有天然的音乐特质。按特定平仄格律写成的格律诗词,自然笃现着节奏鲜明、音韵铿镪的音乐旋律,具有天然的音乐美。人们在阅读、品赏中按其节奏旋律轻吟慢诵,形成特有的诗词吟哦方式。

各地方言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四声,故原汁原味的吟哦都带有地方方言特色。

2)严格遵守古汉语声韵规则,吟哦中平声悠长、仄声短促。

格律诗中,平仄声两两相间,错落有致,形成特有的音乐节律,要准确把握。

七言诗每句四个语音单位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五言诗句式三个语音单位,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各语音单位之间和末尾处,遇平声的适度拖长,遇仄声则发音短促,可略作停顿。如李白《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长)仄仄(短)仄(短)平平(长)

千里、江陵——一日、还——

平仄(短)平平(长)仄仄(短)平(长)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短)平平(长)平(短)仄仄(短)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长)仄仄(短)仄平(长)平(长)

“平长仄短“是一般规则,实际吟哦中并不尽然。如前述《朝发白帝城》中“千里江陵一日还” 句的“日” 字,“两岸猿声啼不住” 一句的“住” 字,吟哦中都有舒缓。

3)把握好声调的轻重,有张有弛,缓急适度。

一般说来,诗句中一字节的节点字,和韵脚字为重,其余为轻;实字为重,虚字为轻。

如杜甫《春望

     

     

  连三     。 

     

  

 4吟哦声调应笃现诗的情境。

唐白居易以植树为喻, 阐述诗歌美学观点,认为感情是其根,语言是其枝叶,声律是其花朵,义理是其果实(根情、苗言、花声、实义。说诗声如花,可见吟哦中的声调对于表现诗的美感之重要性。

怎样把握吟哦声调呢?

吟哦中应把握诗的意境,充分表现诗意起、承、转、合的圆转,作到一气贯通。

一般说来,起首(绝句的起句、律师首联)应适度上扬,承句(绝句的第二句、律诗颔联)平缓绵长,转句(绝句第三句、律诗颈联)深沉悠远,结句(律诗尾联)沉雄奔放,或旷远悠扬。总之,吟哦声调或激昂、或幽怨、或悲凉、或深沉,应视诗的具体情境而定。

 如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全诗表现了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舍生取义的英雄节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吟哦中,要尽量表现诗中的悲壮豪迈之气。

5)吟哦中可视情适当添加衬字,以舒缓语气。

湖湘一带吟哦诗词以品赏自娱时,常有加衬字的。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可视情在诗句的前两个双音节语音单位(五言诗句的前一个)前面加衬字“咯”。如“半亩方塘一鉴开”一句,吟成:

(咯)半亩、方塘——一鉴、开——

或吟成

半亩(咯)方塘——一鉴、开——

注意,七言诗句的前两个语音单位前缀衬字只能有一个,不能同时加,否则就失了和谐。

(二)七言诗句中第二、第三个双音节语言单位为平声的,可视情在字节之后加“啊、哦、哟、、哎、呃”等衬字。如朱熹《活水亭观书》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加后缀衬字如下:

半亩、方塘(啊)——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哦)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咯)源头(哦)——活水(哟)来——

(三)诗句中后两个字节为“仄仄/平”式的,吟哦时可在“仄仄” 后加“约”、“啊” 衬字适度拖长。

如:“为有(咯)源头——活水(哟)来——”

“千里、江陵(啊)一日(哦)还——”

(四)绝句第三句、律诗第三、五、七句末字仄声字为去声的,可视情后缀衬字“呃”拖长。

如:两岸、猿声(啊——)啼、不住(呃——)

(五)诗句中后两个字节为“仄/平平”式的,吟哦时可将两平声分开,在前一平声字后加衬字拖长声,句末平声适当缩短。

例如唐代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的起首句,可吟成:

独怜——幽草、涧边(哦)——生——,

上有(咯)黄鹂——深树(啊)鸣——。

春潮——带雨、晚来(啊)——急,

野渡(咯)无人(哦)——舟自(哟)横——。

衬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具体什么位置加衬字也无定规,完全是吟哦者视表达需要和语境自行随机决定的,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衬字只能适当添加,不能太多。否则显得滥觞低俗。

6)诗词吟哦要随意自然,不可刻意夸张做作。

宋张纲《伤春》诗云:“苦索吟哦成流急,且休拘束任吾真。”

无论浅吟轻诵,都要如行云流水,毫无滞涩,一气呵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