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新探究社工的知识基础 | 社论前沿

 失踪的壁虎5uaj 2019-01-29




编者按: 理论(theory)和知识(knowledge)经常被替换着使用,像是同义词,在社工教材中也很少见到对这两个词的界定。到底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知识,什么构成了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社工实务过程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Pamela Trevithick从知识和理论的定义出发,探讨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分析社会工作的知识构成及与当代社工实践的关系。

这是社论团队第S207次推送


理论与知识

牛津词典将知识定义为“通过经验或教育获得的事实、信息和技能;在理论上或经验上对某个事件达成的理解”,将理论定义为“用来解释某些事物的一个推测或一系列观点”。知识是用来理解的(understand);而理论是用来解释的(explain)。掌握知识是更大的事业,因为要达成一种特定的理解、假设或判断,需要收集、分析和综合不同的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不仅需要理论性知识,还需要实践性知识,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办。


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

关于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理解框架(见图1)。



这个框架的主要优点在于,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一个知识地图,像是浓密的丛林中的指向标。它由三个交织在一起的知识类型构成:理论型知识(theoretical knowledge)、事实型知识(factual knowledge, including research)和实践型知识(practice/ practical/ personal knowledge)。它反映了本文如何对知识进行分类,但并不像图中所示那样(每一部分的重要性均等),面对不同问题时侧重有所不同。


理论性知识

理论性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有重叠的部分(见图2)。



一是理解人、情境和事件的理论;二是分析角色、任务和社工目的的理论;三是直接与实践相关的理论,如实务方法和视角。


在社工领域,理解人、情境和事件的理论,绝大多数是从其他学科借用来的。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社会政策、组织理论、医学、哲学、历史和人类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科对社工的影响不管在高校还是在实务领域,都因时因地而有很大不同。在英国,社会学对社工的影响在减弱,而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对社工依然非常重要。鉴于社工的理论来源如此广泛,也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很难将这些理论整合成进一个粘合程度高的框架。而且,有些借来的理论是基于特定的意识形态假设的,如西方中心或欧洲中心的。


对社工的角色、任务和目的有过很多种界定,如社工的目标是个体成长还是社会变革?社工主要是理性-技术型活动还是实践-道德型活动?也许最具解释力的是Howe对社工活动的分类:照顾(care)、治疗(cure)和控制(control)。这种操作化让我们能识别出近些年发生的意识形态转向,从照顾和治疗转向监视、调查和控制。这种转向导致服务的碎片化,导致对直接服务的资助流向对管理和官僚系统的资助。


直接与实践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行为治疗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危机干预模式、问题解决模式、人本中心模式、优势视角等等。视角包括反压迫视角、女权主义视角、儿童权利视角等等。


事实性知识

社工课程涵盖了多少事实性知识,我们不得而知。本文主要关注五个关键部分:法律、社会政策、机构、特殊人群和特殊问题(见图3)。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英国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法规,而且更新了一系列条款,而社会服务部门和社工实务者并没有完全跟上这种更新,也没有进一步探索如何应用到实际中。在社工课堂上,也很难看到法律课程的影子,这进一步加大更新的难度。社会政策则直接反映着政府在各个领域如何分配公共资源,如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个人社会服务。这能让我们知道社工在社会中处在怎样的位置。关于特殊人群的知识包括了解不同阶层、种族、性别、年龄、性取向、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人群所面临的生活机会、遭受危机的脆弱性及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有何不同。关于特殊社会问题的知识包括了解吸毒、虐待儿童、家暴等。


对于事实性知识,需要特别意识到的是,服务使用者的照顾者通常具有更加直接和不断更新的事实性知识,更加知晓这些知识的优点和不足


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部分可分为知识获取、知识使用和知识创造三个主题进行阐释(见图4)。


对知识的获取会直接影响到对知识的使用。在社会工作的课堂上,理论都很少与实践相联系,甚至整个课程体系里也很少涉及到实践。这不仅会导致无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也会导致很难将实践经验抽象到理论层次。在知识使用方面,本文认为,有三个重要因素会影响知识使用的有效性:一是实务社工所持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动机;二是服务使用者所持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动机;三是机构和社会所能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实务工作者不仅获取和使用知识,而且也从实践经验中生产新知识,而目前实务工作者的知识生产潜能尚未得到开发。


结论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社工的知识基础:理论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文认为,对社工而言,服务使用者和照顾者贡献的不仅是经验,而且是知识(包括理论、事实和实践三个层面)。


Trevithick, P. (2008). Revisiting the knowledge base of social work: A framework for practic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8, 1212-1237.



社论前沿
关注国际顶级刊物
聚焦前沿理论方法
追踪名家研究轨迹
推送最新学术论文
微信号:shelunqianyan
社论译介作品,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自媒体、媒体、机构转载请申请授权,联系邮箱shelun2015@163.com,注明“机构名称+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