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河东区划

 岳家庄人 2019-01-29
原文地址:古河东区划作者:志比峰高
古河东区划

王振川

        夏朝中后期,政治中心转移到河南,运城一带就成了“夏虚”。商朝取代夏朝后,都城经常迁徙,最后定都于河南安阳一带。运城这一带仍然是“夏虚”,存在着几个方国。到商周之际,运城已经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周成王把弟弟叔虞封到夏虚,诏令中说“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可知当时的实际情况。

        叔虞始封曰唐,都城在今天马曲村一带,后来改称晋国,都城也迁移过多次。其封疆范围,就是今天运城和临汾两市交界相邻的部分地区。西周封国都比较小,大国也不过百里方圆。用今天人的眼光看,大者如镇,小者如村。现在运城市的辖区内,当时存在大量的小封国。

        经过西周数百年的沉寂之后,晋国在春秋时代逐渐强大起来。晋国强大的大背景,是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王室权势削弱,威信下降,天下各诸侯国都开始自作主张。而小的背景,则是内乱。晋穆侯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仇,次子名成师。当时有人就议论,这两个名字取错了,庶子不该取“成师”这样的好名字,将来一定会作乱的。后来,晋文侯姬仇去世,其子昭侯继位,把叔叔成师封到位于今天运城闻喜的曲沃。曲沃的城池比晋国的首都翼城还大,于是又有人议论,这次分封又错了。果然,曲沃的势力越来越大,一次又一次威胁晋国的君位,历经曲沃桓叔、庄伯、武公三代人67年的努力,在齐桓公称霸那一年,曲沃武公终于成功地夺取了晋国的政权。两年后,武公去世,其子姬诡诸继位,后世称晋献公。

        晋国经过这67年的大小宗之争,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锻炼出了强悍的军事力量。晋献公把都城从翼迁到绛,很快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国土扩张。他消灭了位于今霍州市的霍国,位于今芮城县的魏国,位于今河津市的耿国,位于今平陆县的虞国。其消灭虞国用的是智谋,为讨伐位于今三门峡的虢国,先借道于虞国,消灭虢国后,回师路上顺手又消灭了虞国,后世留下“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等典故。

       在晋献公时代,晋国不仅统一了今晋南地区,领土还扩张到今陕西境内的河西地区,今河南境内的河内陆区,极一时之盛。晋献公去世后,晋国又发生了多年的内乱,但实力并没有削弱。晋文公重耳继位后,实力雄厚的晋国开始称雄诸侯,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国,成为天下的霸主。晋襄公时期,在崤之战中击败秦国。晋景公时期,在鞌之战中击败齐国。晋厉公时期,在鄢陵之中击败楚国。到晋悼公时期,任用魏绛,九合诸侯,达到了称霸事业的顶峰。后人称“三晋天下莫强”。

        可以说,春秋时代的运城地区,由于晋国的强盛而名震四方,享誉一时。究其强盛原因:一则有“表里山河”之险固,太行、王屋、中条、吕梁等山脉以及黄河,是晋国的天然屏障,易守而难攻;二则诸夏戎狄杂居,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居民既有农业民族的殷实,又有游牧民族的剽悍;三则晋国削弱公室,重用各方的贤才,具备了强大的人才优势,在君位争夺、内乱不已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国力不衰。

        不过,晋国的优势同时也是它的劣势。重用贤才造就了晋国的霸业,但同时也培养起几支实力雄厚的大夫家族,篡夺了晋国的权柄。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运城地区变成了魏国的核心疆域。西周时期,今芮城县境内原有一姬姓的古魏国,春秋时期被晋献公所灭。晋献公灭魏之后,将魏国的城邑封给了功臣毕万,毕万家族便继承了魏国的名号。后来,魏氏不断立功不断受封,拥有了更多的封邑。到了魏绛时代,魏氏便将夏禹的都城安邑,建成了自己的统治中心。到了战国时期,位于今夏县禹王城的安邑就正式成了魏国的都城。

        魏文侯以孔门弟子卜商子夏为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又任命李悝等人变法改革,制定了完善的法律,保护了农民利益,增加了粮食收入,又训练了强大的武卒,扩充了军事力量。任用名将吴起等人,开疆拓土,把魏国变成了战国初年最有活力也最强盛的国家。今夏县的禹王城遗址,还能看到魏都时代的规模。

        不过,魏国强盛的时期并不太长。魏国和东方大国齐国之间发生过几次著名的战争,后世称为“孙膑庞涓斗智”,魏国失利,国势渐渐衰弱。秦国强大起来之后,不断东侵,魏国被迫迁都到河南开封一带,政治中心离开了运城地区。不过,魏国开创的强国文化,却在战国时期影响深远。商鞅原是魏国臣子,因为不受重用,携带魏国法令文书到了秦国,和秦孝公一起推动了秦国的变法,使秦国变成了战国时期最强的国家。名将吴起原也是魏国重臣,后来离魏赴楚,把魏国的新文化带到了楚国,推动了楚国的变法。而战国时期游说诸侯、名倾天下的几位著名纵横家,大都出于魏国,比如张仪、范雎等人。

        公元前364年,魏国都城东迁到大梁,河东从政治中心沦落为经常发生战争的边郡。魏国的河东郡,郡治仍在安邑。秦国得到河东之后,为了进一步东进,把郡治设在了今侯马翼城一带的汾城。河东地区的原魏国居民,不愿意接受秦国统治,集体迁出,秦国便招募本国百姓充实河东,另外也将一部分罪犯安置到了河东。

摘自:黄河晨报http://epaper./hhcb/html/2015-10/13/content_74673.htm

       秦朝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河东郡为其一。西汉建立后,仍然延续秦朝的郡县制。河东有户二十三万多,人口九十六万多,县二十四个,其辖区包括今运城、临汾两市。今属运城的县有:安邑(夏县、盐湖区一带)、大阳(今平陆)、猗氏(今临猗、盐湖区一带)、解(今盐湖区、永济、临猗一带)、蒲反(今永济、芮城、临猗一带)、河北(今芮城)、左邑(今闻喜一带)、汾阴(今万荣)、闻喜(故名曲沃,汉武帝改今名,今闻喜、稷山一带)、垣(今垣曲)、皮氏(今河津)、绛(今新绛、绛县乃至侯马曲沃一带)。

       《汉书·地理志》称:“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概括了河东的经济特点,不仅是丰饶的粮食产区,还有盐池和铁矿,三者都属于重要的战略资源。另外,河东距离秦朝都城咸阳、西汉都城长安、东汉都城洛阳都很近,属于朝廷的“股肱之郡”。可以这样打比方,都城及京畿地区,如同人的头脑心腹,而河东这样近而殷实的大郡,就像人的胳膊腿一样。

        到三国曹魏时代,从河东郡分出一个平阳郡。平阳郡的辖区大致是今临汾市一带,但同时包括了今运城市汾河流域的几个县市,如绛邑、临汾、皮氏等。河东郡只辖九个县:安邑、闻喜、垣、汾阴、大阳、猗氏、解、蒲坂、河北,也就是峨眉岭台地、涑水河流域、中条山区等处。西晋时代,基本延续了曹魏的建置。

        北魏时代,河东的行政区划就比较复杂了,不仅增建了几个较小的州,还增建了一批小郡。大致说来:晋州(治今临汾)下辖的平阳郡、北绛郡、南绛郡,其中部分郡县今属运城市;东雍州(治今新绛)下辖的邵郡、高凉郡、正平郡、北乡郡、龙门郡,其中大部分郡县今属运城市;泰州(治今永济)下辖的河东郡、北乡郡,今属运城市;陕州(治今三门峡)下辖的河北郡,今属运城市。

        隋代对河东的州郡进行了整合,主要分成两部分。河东郡,治所在今永济,下辖十个县:河东、桑泉、汾阴、龙门、芮城、安邑、夏、河北、猗氏、虞乡,包括今运城市的大部分县市;绛郡,治所在今新绛,下辖八个县:正平、翼城、绛、曲沃、稷山、闻喜、垣、太平,其中正平、绛、稷山、闻喜、垣等县今属运城市,其余属临汾市。《隋书·地理志》还简要评价了这几个地方的风土民情:“河东、绛郡、文城、临汾、龙泉、西河,土地沃少瘠多,是以伤于俭啬。其俗刚强,亦风气然乎?”说晋南这几个地方土地贫瘠,人民节俭吝啬,但性格刚强。这个论述,与《汉书》所说“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已经颇不相同,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唐代设河东道,辖区包括今山西省大部分地区,不再仅指晋西南一隅。河东地区的行政区划和隋代类似,仍以治今永济的河中府河东郡和治今新绛的绛州绛郡为中心,内部的区划颇有调整。河中府曾短期设为唐朝的中都,后来又恢复州的建置,称蒲州,不久又改称河中府。《新唐书》还记载了当时的“土贡”。河中府为:毡、筜扇、龙骨、枣、凤栖梨;绛州为:自縠、粱米、梨、墨、蜡烛、防风。隋代河东郡有近十六万户居民,至唐代只余七万户,可能因战争减少了一半;隋代绛州有七万余户居民,至唐代增加到八万余户。除了传统的盐池盐业之外,自南北朝以来,河东有著名的桑落酒,唐代设立了芳酝监;解县、闻喜有铜矿;安邑有银矿;绛县有铁矿;虞乡、龙门、新绛、闻喜有完备的水利工程,粮食丰产,龙门县还设置了龙门仓。《隋书》所谓的“沃少瘠多”,在唐代已不成事实。而唐代修建的蒲津浮桥,以铁牛铁人铁山维系浮桥,工程巨大,其遗迹至今犹存。

        隋唐时代,河东仍为朝廷“股肱之郡”,蒲州还一度成为“中都”,经济富裕,文化繁荣,极一时之盛。宋代建都于汴梁,国家政治中心东移,河东盐池仍受朝廷重视,但河东的整体地位却渐次下降,成为普通的州县。

        宋代的河东,一部分地区属河东路,一部分地区属陕西路。大致来说,原绛州的辖区归河东路平阳府管辖,原河中府的辖区归陕西路管辖,但被分成三个部分。河中府管七个县:河东、临晋、猗氏、虞乡、万泉、龙门、荣河、庆成军;解州管三个县:解、闻喜、安邑;陕州管七个县,其中三个县今属运城市:平陆、芮城、夏县。《宋史》也评价了河东各地的风土民情,说河东路:“当太行之险地,有盐、铁之饶。其俗刚悍而朴直,勤农织之事业,寡桑柘而富麻苎。善治生,多藏蓄,其靳啬尤甚。”说陕西路:“有铜、盐、金、铁之产,丝、枲、林、木之饶,其民慕农桑,好稼穑……蒲、解本隶河东,故其俗颇纯厚。”由这些论述可知,前史常说河东人“俭啬”,主要是指北部山区的民风,而今属运城市的区域,土地相对平坦肥沃,风俗还是以“纯厚”为主。

        北宋灭亡后,河东地区成为金朝的国土。金朝建都北方,河东离政治中心更远。而离首都较近的平阳府(今临汾),转而成为晋南地区的统治中心。今运城市的区域,转而处于从属地位。金代河东地区属河东南路管辖,其中河中府管七个县:河东、荣河、虞乡、万泉、临晋、河津、猗氏;绛州管七个县,其中四个县今属运城市:正平、稷山、垣曲、绛;解州管六个县:解、平陆、芮城、夏、安邑、闻喜。

        元代河东地区属平阳路,后改名晋宁路。其中河中府管六个县:河东、万泉、猗氏、荣河、临晋、河津;绛州管七个县,其中四个县今属运城市:正平、稷山、绛县、垣曲;解州管六个县:解县、安邑、闻喜、夏县、平陆、芮城。

明代河东地区属平阳府,其中蒲州管五个县:临晋、荣河、猗氏、万泉、河津;解州管五个县:安邑、夏、闻喜、平陆、芮城;绛州管三个县:稷山、绛县、垣曲。

        清代河东地区最初仍属平阳府管辖。后蒲州升为府,辖区少了一个河津;解州由散州升为直隶州,辖区少了一个闻喜;绛州由散州升为直隶州,辖区也屡有变化,后管五个县:垣曲、闻喜、绛县、稷山、河津。清代又设河东盐法兵备道,辖蒲州、解州等地。绛州则属雁平兵备道。

        自元代末年起,朝廷为了更好地管理盐池生产和运销,在盐池中段的路村建立了运司城,后简称运城。运城本来是一座盐务专城,但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其光芒也渐渐压住了传统的蒲州、解州、绛州,上升为河东地区的中心城市。

摘自:黄河晨报http://epaper./hhcb/html/2015-10/14/content_74779.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