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思极恐!我们提倡的勤奋,害人不浅!

 坚持最后5分钟 2019-01-29

在漫长的封建时期,知识基本全部藏于书中,因为科技的落后,古人可读的书籍数量非常稀少。即便印刷术被老祖宗发明后,古人“看书难看书贵”的现象依然没有明显改善。

比如在清朝覆灭之前,大约12000部的中医古籍,绝大多数都是手抄本;

再比如在明朝时,很多文人为了省钱读书,一般只会选择手抄本,怎么做呢?他们会雇用一些人帮自己抄书,因为每张纸上面大概四五百字,也就0.1文钱的成本(劳动力),而如果买书的话,那么这个钱可要“恐怖”太多了。

清末的曾国藩,为了买一套《二十三史》,足足花了一百两纹银,相当于一个七品官员两年半的俸禄,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接近1800元。

所以“买书难买书贵”也就迫使古人只能在记忆力和知识量上“奋力拼杀”,于是谁的记忆好、谁的知识量多,谁就更容易取得胜利。

细思极恐!我们提倡的勤奋,害人不浅!

到了20世纪中期,科技的进步,使得印刷书籍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书多了也便宜了,知识的竞争开始转向阅读量上,这时候大家在“阅读量”和“理解力”上奋起竞争。于是谁努力的多,谁读的书多,谁知道的多,谁就能脱颖而出。

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以及我们绝大部分人的认知依然停留在这个阶段上。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知识的载体变得五花八门,书籍、视频、音频、电子书应有尽有,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获取知识的成本更是降低到无以复加。你想看什么?想学什么?甚至能做到一秒即达。

那么这个时期,想让自己脱颖而出的“途径”不再是强烈的依靠记忆力、阅读量和理解力,而是搜索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于是谁能学的更快、更多、更精准,谁就更容易获取胜利。

不难发现,“勤能补拙”在信息化时代越来越黯然失色,它已经不再像20世纪中期以及之前的古代,那么大杀四方了。

时代在快速迭代推进,看起来颠覆不破真理也会摇摇欲坠,取而代之的是适应这个时代变化的思想和体系。

因此如果我们再纯粹地强调“勤能补拙”就真的是害人不浅了。

想一想,我们在上学的时候,班里总有几个学生,他们早自习比谁起的都早、晚自习比谁睡的都晚、上课记笔记比谁都记的清晰完整,然而最终你会发现他们的成绩并不是很突出,甚至一般往下。

细思极恐!我们提倡的勤奋,害人不浅!

即便在工作岗位上,你也总能找到几个兢兢业业、踏实认真的同事,但是他们加薪升职的速度反而不如那些不那么刻苦的人。

然而却有一些人(智商无区别),在短时间内就“轻松”又“犀利”地超越大部分人:

一个新媒体运营小白只用3个月就成了公司的首席运营官;

一个90后、毫无背景的李叫兽,刚大学毕业2年就成了百度历史上最年轻副总裁;

一个美国小伙斯科特·杨,曾用1年时间完成麻省理工学院4年33门课程的学习。

近些年流传着一个“鸡汤语”: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客观来说,这个“句子”没毛病,这意味着很多人审视后的觉醒。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大脑行为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Matthieu Boisgontier说:“在遥远的远古时期,保存能量对于人类生存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寻找食物和住所、争夺性伴侣和躲避捕食者的时候更加高效。应对缺乏运动的公共政策的失败可能是由于大脑在演化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和强化。”

也就是说人类老祖宗在远古的时候,为应对生存危机,养成了“保存体力”的习惯,久而久之通过遗传因素的“加持”,使得我们的大脑更愿意“懒惰”而不是“折腾”。

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中讲道:“人类的大脑偏好于懒惰,为了消耗更少的大脑能量,它更喜欢不假思索地做出决定,因为真正深入的思考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对大脑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所以大脑的这种偏好就“掌控”了我们很多人的行为举止,我们喜欢不动脑筋的动作(比如端茶倒水、送快递),而不喜欢思考的工作(比如分析问题)。

那如何走出越勤越拙的困境

1、方向(可迁移能力)

呈上一句短小精悍的俗语:“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虽说三岁小孩都会说,甚至有人把它说成了戏谑的口吻,但是这句话确实价值非凡,因为能否选对方向,真的是决定着每个人的未来。

想一想,在早期,没钱、没文化、没人脉的王宝强如果被世俗、被物质所击败,那么他也不会坚持到成为喜剧演员的那一天;在除了小麦就是玉米的平原地带,你想找个河流,就想钓出一头大鲨鱼来,显然毫无可能。

细思极恐!我们提倡的勤奋,害人不浅!

但是问题来了,谁又能在创业或者职场的道路上“一击命中”,一下子就“确认了眼神”呢?

从概率学上来说,可能性不大,所以这里有一个观念,需要“降落”到你的脑海里,而且最好扎根生芽,那就是在工作上,有意识地培养和积累:可迁移的能力

所谓可迁移的能力,就是在一个领域比如某个工作岗位上,学到的能力,即便离开这个领域后,这个能力也能在其他领域上发挥魔力。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做PPT,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学会了如何制作高大上、条理清楚的PPT,那么即使你跳槽后,这个PPT能力也不会“烟消云散”,它会继续在你新的工作岗位上,帮你解决问题,助你加薪升职。

在工作岗位上,我们不只是学习像PPT、EXCEL、PS、PR这样的“硬技能”,一些“软技能”像提升认知能力的“深度思考”、“系统思维”、“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等方面,更需要你去主动性学习和培养。

因为这些“通吃型”的软硬技能,能让你跨行业跨领域的“指哪打哪”。

2、取舍(抓关键少数)

“取舍”、“如何取舍”意识的贫瘠,使得我们大部分人沦陷于越勤越拙的泥潭。

读一本书,我们习惯于一字一行地去读;

大大小小的工作,我们惯于“夙兴夜寐”或者“亲力亲为”;

低质耗能的人际,我们不善拒绝地挥耗大量时间和精力。

如果你的理解能力、学习速度本来就比聪明人“慢半拍”,那么再不加筛选地掉入到这些价值不大的循环圈里,只会加剧你的越勤越拙。

事实上,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个世界上几乎一切事物都是毫无价值的,只有极少的事物除外。

正如享誉美国的思想家、畅销书作家约翰·麦克斯韦尔所写:“这个世界,几乎一切事物的的次要性再怎么高估都不够。”

二八定律,我们非常熟知,然而真正在工作岗位上“践行”的人,又有多少呢?高手从来都会先“拎出”关键少数,然而把时间和精力放置上面。

在这个各种信息比海啸还疯狂的时代,目的性极强(无关的信息通通毙掉)、抓关键少数的意识和行为,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我们学会取舍的关键环节。

细思极恐!我们提倡的勤奋,害人不浅!

3、积累(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参果一口吞下也品不出味来。

有了方向和学会取舍后,就基本上可以跟“虚假勤奋”、“越勤越拙”挥手告别了,也就不会被聪明人拉下太多了。

不过这还不够,你必须在高效积累上动一动大脑和四肢。所谓高效积累,也就是“多快好省”的累积软硬技能。

这里需要聊到: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如果我们没能形成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那么我们获取再多知识、再多经验都不会形成强大威力,甚至如同逛街瞧美女似的,只是秒爽罢了,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难以起到推动作用。

所谓个人知识体系,(我个人的定义)跟我们每个人获取的碎片化知识相对应的概念,指高度有序的知识集聚区。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拥有各式各样的知识点,二是知识点衔接紧密又灵活的结构。

比如你有一个朋友,对销售非常精深,无论你怎么去问,他都能做到不慌不忙,娓娓道来。每次他都能将大量的案例、原理、概念、框架等知识点衔接在一起,也就是能把这些知识点使用的“指哪打哪”。

那么他就是一个拥有个人知识体系的人。

一旦拥有了完整个人的知识体系,我们再遇到各种知识点或者经验教训,就能像我们做填空题一般往里面填充内容。这样不仅高效而且极其牢固,即便是笨拙之人也能在短时间内进步非凡,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大概率取得难以预估的成绩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