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些弯路,非走不可

 liu伟强 2019-01-29


内心更为关键

佛教里讲“万法唯心造”,心非常重要。不过有些人认为物质起决定的作用。当然,物质带来的种种便利也不可否认,但实际上内心更为关键。 


有一本书叫《幸福的历史》,作者是美国的一位大学教授,他历时六年分析很多人的心态和幸福的关系,后来把结论写在这本书中。是什么结论呢?他说:幸福并非源于物质的丰裕,而主要来自心灵的安宁。 


美国耶鲁大学的校长说:“我们学校毕业的人如果到了任何一个地方,还是提倡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那就是耶鲁大学的失败。”确实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部分乃至大多数知识,到了社会上是用不上的。而永远用得上的是什么呢?就是一颗善良的心。诸如对社会和家庭负责任的心,乃至你处在世间当中都会需要。 


前段时间在香港召开了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与会的很多科学家、佛学家及其他宗教学家都一致认为:现代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从心入手,也就是说要从强大内心开始。如果内心没有足够的力量,外在的物质再怎么丰裕,也难以快乐。 


北京的一个大型集团在全国主要的企业家中,做了一个这样的调查:企业家中最有钱的是不是最快乐的?结果发现并不是。实际上最有钱的企业家中感觉幸福的不到10%,而农民、牧民等阶层中感觉幸福的比例反而更高。 


英国科学家罗素曾经在大概上世纪五十年代来到峨眉山。他当时看到很多抬轿子的工人,这些轿夫虽然大汗淋漓却笑容满面。他在日记中写道: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开心的一群人。表面看来他们担负沉重的体力活,应该会非常痛苦,但实际上他们很快乐。 


由此可见,内心更为关键。 




好理想
坏打算

很多学生在学校里时总是天真地认为世界很美好,认为进入社会时会有非常甜蜜的生活等待自己,但是现实并非所想象的那样。就像很多人读高中时觉得上了大学肯定很快乐,可是真正进入大学时,还是会面临各种压力。 


所以这些学生到了社会上确实也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事业上的弯路、信仰上的弯路、感情上的弯路,最后自己想回头时,已经来不及了。 




故事

摘录


张爱玲写的《非走不可的弯路》里讲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她的女儿想要走一条路。这位母亲就劝女儿不要走,因为那是一条弯路。 


女儿说:“我要走这条路。” 


母亲说:“不要这样,因为我走过这条弯路,你不要再重蹈覆辙了。” 


可是女孩非要坚持,她说:“既然你已经走过来了,我为什么不能?我还是要走,即使是弯路我也不怕。” 


于是这个女孩就固执地上路了。结果确实是处处碰壁,甚至碰得头破血流。 


后来她终于走过来了。这个时候,她看到很多年轻人还要走这条弯路,于是就去劝他们不要这样选择。 


但是那些年轻人与她当初一样,都说:“不怕,我要走这条路。” 


所以,可能人到了五六十岁人生经验比较丰富时,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自己的人生,就会发现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风风雨雨。每一种经历,对于坚强的人是一种磨炼,会让他成长得更快;而对于内心脆弱的人,却是一种折磨,可能令他一蹶不振。 




所以在座的人有一定的思想准备非常重要。 


我也经常讲:在有最美好理想的同时,也应该有最坏的打算。这种心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你没有作负面的打算,一直想着梦想的美好,一旦出现障碍就会束手无策。比如我每次出门时就会想:路上车坏了怎么办?堵车怎么办?没有吃的怎么办? 


前段时间,我去一个很偏僻的地方讲课。出发时我就想:万一路上堵车了怎么办?应该多带一点衣服;如果饿了怎么办?应该多带一点饼干;万一天黑了怎么办?还是带一个电筒吧。我就做了这些不好的打算。好像比起好的打算,不好的方面我想得反而多一点。结果在路上车轮真的坏了。当时是半夜,周围也没有人,这时我带来的小电筒就用上了。 


人生也是这样,很可能不妙的、不巧的、不好的会出现,所以应当提前做好思想准备。



敬摘录《困惑时代的幸福》





来源: 网络   编辑:大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