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岁犍陀罗:亚历山大大帝与佛的共舞

 牧哥 2019-01-29

人在北京,最幸福的莫过于常年能看到各种高水平的展览。就拿我喜欢的佛教、印度教造像领域来说,两年之间,先有故宫的《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国家博物馆又来了个《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看得我是极其过瘾。

平山郁夫先生是一位日本画家,历任日本美术院理事长、东京艺术大学校长、日中友好协会名誉会长,曾先后来中国150次,不遗余力的推动敦煌保护。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老爷子热爱佛教艺术,生前曾花大力气收集丝路文物。国博的这个展,就是他的个人收藏展。

伟大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华文明和希腊文明。但在丝路沿线,希腊文化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中华文化。其原因一方面是东亚在地理上相对封闭,文化的进出都不太容易;另一方面是希腊出过一个亚历山大大帝,大帝从希腊本土一路征服到波斯、印度,随他而来的希腊移民开创了一个叫“希腊化时代”的时期,把希腊的哲学、艺术带到了整个东方。

公元1世纪,一个叫贵霜的新国家崛起于现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在古代这地儿算印度)。创建贵霜帝国的民族和我们很有缘:他们是中国古籍中赫赫有名的大月氏人。这个曾定居在甘肃的民族,在匈奴的攻击下远遁西域。汉武帝曾派张骞凿空西域,就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但可惜的是,在西边混得风生水起的大月氏人选择放弃向匈奴寻仇,要不然,历史肯定得改写。

贵霜的统治者选择了流行于印度北部的佛教,作为自己的信仰。在他们的帝国里有希腊移民。于是,草原统治者、希腊工匠、印度和尚一同创造出了一种希腊式佛教艺术:犍陀罗风格

犍陀罗造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可见希腊文化的影响。
犍陀罗造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可见希腊文化的影响。

这次平山郁夫展中,犍陀罗的造物占了一半,而且水平特别高。我和一些同好讨论过,在巴基斯坦之外,能有如此多高水平犍陀罗佛像的博物馆应该不到两三家,我去过的大英博物馆和一众印度的博物馆都比不上。

犍陀罗的佛像美在哪?我们来看看这尊弥勒像。

中国最常见的弥勒造型是个胖肚子大和尚。这种造型其实出现得特别晚,它的原型是五代时期的布袋和尚,到流行那就是更晚的事。在此之前,弥勒并不胖,气质完全不一样。

这尊犍陀罗的弥勒梳着婆罗门式的发髻,一缕一缕的发丝雕刻得异常精细,毫无重复之感,发髻上的线条如水波一般,这种被中国人称为“水波纹”的发型,其实和阿波罗神像头上的小碎发是同源的。弥勒斜披着希腊式的长袍,衣摆自然下坠,褶皱复杂而有空气感。但它的裤子又紧紧的勒在大腿上,显示出了发达的肌肉。弥勒并非完全站直,颈、腰、膝盖三处微微弯曲,这样的姿势在印度式雕像里名叫“三屈”,但相对后来的雕像尤其是更晚期的印度教雕像,犍陀罗的三屈没那么明显,动作更显强硬。

犍陀罗的弥勒菩萨和观音菩萨都留有招牌式的小胡子,面容宁静又坚毅,身上还装饰有不少首饰,看起来都非常的贵气。这尊弥勒衣袍下健硕的肌肉,让他看起来不像是东方的智者,更像是爱健身的希腊哲学家或者是来自草原的贵族武士。如此勇武气质,在后来的印度佛像里较为少见。

大英博物馆的犍陀罗佛祖。
大英博物馆的犍陀罗佛祖。

这尊要颜有颜要肉有肉的弥勒是犍陀罗造像中的顶级作品。犍陀罗的工匠擅长雕刻侧脸,但经常把正脸雕得太宽,显得呆气。大英博物馆南亚厅里的那尊犍陀罗佛祖像就是如此,它的侧脸常常出现在各种宣传册上,一到现场看了正脸,就会发现要差不少。“崩正脸”的犍陀罗佛像我还见过好多尊,一般出现这种情况的造像,无论头发、衣褶、手还是体态都不那么完美。

这尊弥勒像上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它的底座。

底座上雕刻了5个人,其中1人举着火盆,其他4人在敬拜火焰。这是拜火教的仪式啊!为什么一个佛教的弥勒像脚下,会出现波斯的拜火教的画面?

这得从弥勒的起源说起。在人类学当中,有一个狭义的雅利安人的概念,基本等同于印度-伊朗人,这两个民族毫无疑问是同源的。在他们分家之前,曾信奉过好些相同的神,其中有一个叫Mitra(汉译印度文献译为密多罗,波斯文献为密特拉)。在印度人和伊朗人分家之后,密多罗成为了友爱之神,最后渐渐演变成佛教里的弥勒(弥勒的本意就是慈悲友爱);而密特拉成为了拜火教里的光明之神,后来又一路西传,进入罗马成为了军人信仰的战神,最终影响了基督教——本来没有明确记载日期的圣诞节会定在12月25日,其实是抢了密特拉的生日。

贵霜帝国的位于亚洲的十字路口,又奉行信仰自由的政策。在他们的庇护下,佛教、拜火教、印度教乃至基督教都自由的吸引着信众。于是,印度人的弥勒和波斯人的光明神又重新相遇了。我猜测,造这尊弥勒像的人很可能知道这两个神的同源性,于是玩了一个梗:“看吧,你们敬拜的光明神密特拉其实就是我们的弥勒佛!来信我们吧!”这样的造像,定然可以帮助和尚们从拜火教徒里转化出佛教徒来。

明显没有那么精彩的佛祖像,但它的头光上刻有经文,这在犍陀罗造像里比较少见。
明显没有那么精彩的佛祖像,但它的头光上刻有经文,这在犍陀罗造像里比较少见。

相对于这尊弥勒立像,展览中的那些佛祖像的水准要低上不少,最好的犍陀罗佛祖像还是在巴基斯坦。这一众佛祖像中,最好的是一尊灰泥佛头。在印度式的神像中,愤怒好雕,喜悦好雕,最难雕的是觉悟者的安宁。这种安宁,多一份静则显得呆,多一份动则聒噪,但在这似有似无之间,能够显出众多气象。这一尊佛头,双眼微闭,嘴角微微含笑,这是一份微微带喜的安宁。站在它面前你会有一种倾诉欲,而且你会知道它会回报以理解和指引,而不是轻易的评判。

贵霜帝国和随后的笈多王朝,是印度佛教艺术的两个最鼎盛的时代,也是对周边国家影响最大的两个时代,它们的影响遍布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举个例子,自犍陀罗风格中出现、笈多王朝时代定型的螺发发型,几乎成为了东传、藏传、南传佛教里佛祖像的标准发型,中国现代佛祖像里的“满头包”,就是这么来的。

“螺发”是什么样的呢?最近热播的连续剧《古董局中局》片头里的那尊玉佛头就是螺发,大家可以看一看~

除了犍陀罗的佛像,《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中还展示了很多波斯、希腊、罗马、中华地区的文物,档次都挺高。像上面这尊天马形来通杯,产自公元前4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波斯黄金时代不可多得的珍品,非常值得好好看。

这个展览会在2月14日结束。时间不多了朋友们,有机会看的千万别错过。




​​​

阅读我的更多文章

神佛开会:大英博物馆南亚厅快速导览

佛陀在地下,黑天游人间

大史诗自砖石走向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