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绩不好被指责,女孩欲轻生?孩子特别脆弱的时候,该跟她说什么

 永不言弃a3j9hd 2019-01-29

上周,看到一则新闻:

北京一个10岁的孩子因数学没考好,爸妈对他要求又高,批评了他两句,孩子情绪变得激动,竟扬言要轻生。

孩子带着哭腔说:“我已经努力了,我真的在数学上尽力了,但真的不行。

爸爸说:“这才多大挫折啊,你看我活了30岁了,我们这一辈子经历了多少挫折啊,要像你一样,一下就不活了,都不知死多少回了。”

最后,经过民警半个多小时的耐心劝说,双方情绪稳定下来,才没有发生其他危险。

孩子成绩没考好,家长批评两句,就要自杀。心理这么脆弱,未来怎么独自去面对更多的风雨呢?

脆弱的孩子真让人心疼

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预防自杀:一项全球要务》指出:全世界每40s就有一人自杀,每年有超过80万的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更是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因。

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成绩不好被指责,女孩欲轻生?孩子特别脆弱的时候,该跟她说什么

当年小编考研的时候,隔壁大学的一名女生因为错过了考研报名的时间,竟然从自习室的窗户一跃而下。

据说,这名女生一直在为考研做准备,每天都泡在自习室里学习。当发现自己无法报名参加当年的研究生考试时,因接受不了现实,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放宽心想一下,高考的独木桥都走过来了,还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呢?

成绩不好被指责,女孩欲轻生?孩子特别脆弱的时候,该跟她说什么

当然,这些心理脆弱,动不动就轻生,选择自杀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算是特别极端的情况。其实,我们更常面对的是以下状况。

有一天,小侄女从幼儿园回来,郁郁寡欢。我问她怎么了,她说上体育课的时候,她的好朋友没有选择跟她一个小组,然后她就不想跟她做好朋友了。

其实这并不是多大的一个事,也没有严重到不做朋友的地步。但是孩子的心理很脆弱,可能是因为父母不恰当的引导。

家长的3个做法,导致孩子的心理脆弱

究其本源,很多父母在最初塑造孩子的性格和培养秉性时,就出现了以下的错误。

➊ 给他提供了一个“温室”

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认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换句话说,就是家人太溺爱孩子了,把他们都培养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当孩子独自去面对外面的世界时,因为不适应而接受不了现状,从而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

➋ 给予他的支持太少

跟溺爱孩子相反的,则是家长给孩子的支持太少。当孩子受挫需要家长的鼓励时,却没有得到回应。

如果孩子经常感受到失败,情绪又得不到开导,这会让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很可能会逐渐变成“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因为反复失败而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卡奈何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➌ 对他的期望太高

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要求,只允许孩子赢不许孩子输,这会导致孩子在往后的每一次失败中变得越来越脆弱,甚至是逃避,不敢面对。

成绩不好被指责,女孩欲轻生?孩子特别脆弱的时候,该跟她说什么

图片@新浪微博

6句话帮助孩子增强韧劲

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一个概念:挫折商,即逆商(AQ:Adversity Quotient)。逆商就是人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韧劲。

IQ、EQ、AQ并称3Q,成为人们获取成功必备的不二法宝,有专家甚至断言,100%的成功=20%的IQ+80%的EQ和AQ。

那么,家长们该如何增强孩子的韧劲呢?

➊ “孩子,你只管大胆往前走,有爸妈给你托底”

平静的大海不会培养出技艺精湛的水手。

所以,好的父母要懂得适当放手,培养勇于面对挑战、不怕失败、自律、独立、有能力的孩子。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让孩子独自硬抗,而是要明确向他表示,你是他坚实的后盾,你支持他的选择和做法。

换句话说,就是帮孩子把握大方向不出错,在孩子遇到挫折或迷茫的时候,适当加以指引,让他在你的支持下去努力挣扎,不管他最终能做到什么样,都有你在给他托底,剩下的就让他们自己去闯吧。

成绩不好被指责,女孩欲轻生?孩子特别脆弱的时候,该跟她说什么

➋ “孩子,没关系,名额太少竞争太激烈,很多人都没有选上。”

其实,生活中面临的大多数问题就像街上的一块脏东西,你可以绕开它走,也可以上前一脚踢开。

教孩子评估实际情况,让他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概率有所了解,那么当他真正面对失败时,就不会那么不堪一击了。

姑姑家的弟弟今年考中学,但是没有被心仪的那一所录取。他很是沮丧。

姑姑拿起计算机给他算了一下他能考上的概率:12.5%。

“儿子,你看,100个人才录不到13个。名额太少,竞争很激烈,没选上很正常。我看你列举的第二所学校还不错,隔壁的娇娇不也在这个学校。你说呢?”

弟弟想了一下,就不再拧巴了。

➌ “孩子,你越努力,就会越聪明”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Carol Dweck提出一个理论: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随着外在努力而提高的,也就是说,大脑就像肌肉一样,越使用就越强大,越灵光。

跟孩子传递这样的思想,告诉他努力的重要性。只有当你为之付出努力时,才会收获甜美的果实。

➍ “孩子,你想一下,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心理学家Damour说,并不是只有积极地解决问题才会锻炼孩子的韧劲,创造力同样可以。

当你和家庭遇到一些难事,邀请你的孩子一起来思考解决方案,这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会成为他们的优势。

一个外国朋友的儿子Ben在8岁时,家里还没有一个他自己的小坐便器,这本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他自己用一个漏斗、胶带和一些PVC管直接在厕所里做了一个!而去年,在一次春季大雨中,他同样想办法帮助家人排干了被雨水淹的地下室。

有创造力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主动去想办法怎么解决,而不是畏畏缩缩,停步不前。

成绩不好被指责,女孩欲轻生?孩子特别脆弱的时候,该跟她说什么

➎ “孩子,每一次挫折, 都是成功的练习”

乐观主义是坚韧的关键组成部分,尽管有些孩子可能天生比别的孩子更乐观,但是这其实是一种可以后天培养的态度。需要时,你应该经常向孩子解释,关键不是你做错了什么,或者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是你接下来要怎么做。人们需要学习一边捡起需要的东西一边前进。

成绩不好被指责,女孩欲轻生?孩子特别脆弱的时候,该跟她说什么

➏ “孩子,你看爸爸也有失败的时候”

《每一次挫折, 都是成功的练习》的作者Lahey说:“和你的孩子谈谈你是怎么弥补错误和完善自我的。在我们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询问他们的建议并邀请他们参与进来。”

其实很多时候,跟孩子实话实说就够了,不夸大自己的能力,不隐瞒自己遇到的困难。同时,也向孩子展示,自己是怎么应对的:睡个好觉,第二天继续尝试;运动发泄情绪;参加课程完善自己……

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学着怎么去面对成功和失败,还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曾在一个地方看见这样一段话:

每个人都像一个纸杯,每天走出家门就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所以我们不必刻意为孩子制造挫折。

这些挫折就像许多削尖的铅笔,一个个戳着这个纸杯,轻则凹进去不平整,重则小窟窿到大窟窿不等。

而家庭要做的就是在这个纸杯出去之前教他练习各种技能,在他回来后,用胶带替他补上窟窿,这样他才能重新装水,那水就是心底的爱与自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