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年一次亏光,巨亏28亿比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

 火天大有_元_享 2019-01-29

“变脸”戏法又来了!年报预告季悄然而至,几家欢乐几家愁,一些业绩大变脸的公司成为市场新的“地雷”。

这不,从预盈到预亏28亿,ST冠福太会变了,上市十三年一次就亏光,巨亏28亿!比2006年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呀!


十二年一次亏光,巨亏28亿比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


股价“腰斩”,业绩变脸,“林家铺子”怎么啦?

十二年一次亏光,巨亏28亿比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

ST冠福上市时的林家父子四人

1月27日晚,ST冠福披露业绩预告修正公告,预计2018年净利润亏损23亿元至28亿元。而此前公司曾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18年度净利润为4亿元至5亿元,从预盈5亿到巨亏28亿,这脸咋刷的一下就变了呢?

历年已披露的财报显示,自2006年上市以来,至2018年这十二年间,ST冠福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仅6.38亿元,12年一次就亏光,而且还亏出一个大窟窿来,让人惊诧不已。

据ST冠福公告,预计巨亏主因有二:一是ST冠福控股股东违规事项导致公司需计提坏账损失和或有负债预计25.5亿元,二是报告期内预计对相关控股子公司的商誉计提3亿元的减值准备。

据相关报道,ST冠福于2006年在深交所上市,其前身为冠福家用,原先的主营业务是生产陶瓷家用品。近年来,通过持续并购后,其主要业务已涉及医药中间体、维生素E的研发生产销售、塑贸电商、投资性房地产租赁经营、黄金采矿等;其公司官网首页如此写道:“双主业协同驱动的科技创新型公司”。

十二年一次亏光,巨亏28亿比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


ST冠福旗下塑化B2B电商平台“塑米城”

多元化跨界并购,让ST冠福的营收规模扩大,也直接使其账上累积了巨额商誉。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末,ST冠福账上的商誉余额高达26.12亿元,占其总资产的比例超过36%。

那什么是商誉?在并购过程中要支付给被并购企业股东的溢价,就是商誉。通常而言,不并购就无商誉,商誉只有在并购时才会产生,也就是说,收购兼并是产生商誉的根本原因。当然,若不合并报表,也不会有商誉的那档事。

多年以来,资本市场很多上市公司动不动就是百亿、千亿市值,靠什么得来呢?靠业绩、技术创新吗?NO,靠“买买买”,也就是靠并购,多是在玩弄商誉上下功夫,难怪有的人把商誉称为“伪资产”。

十二年一次亏光,巨亏28亿比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

ST冠福副董事长林文昌

高悬的商誉余额落地减值,成了ST冠幅控股股东的违规事项之一。ST冠福原实际控制人为林福椿及其子林文洪、林文智、林文昌四人,被外界称为“林家铺子”,家族四人合计持股19.78%。

2018年9月以来,曝出了林氏父子私自以上市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名义对外借款、开具商业承兑汇票、对外担保,金额累计达到23.66亿元,并惹上多起官司。10月16日,冠福股份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公司股票正式变更为“ST冠福”。

不少人注意到,ST冠福2018年预亏的23-28亿,几乎“约等于”林氏家族通过借款等方式从上市公司“掏空”的那一笔23.66亿元账目。上市公司如此草率、混乱的治理,业绩如同川剧变脸,是该好好整治一下啦!当然,这也给投资者上了一课,盯住控股老板玩弄的变戏法,千万别踩雷!


十二年一次亏光,巨亏28亿比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


父子4人成被告,瓷都首富从崛起到陨落

十二年一次亏光,巨亏28亿比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

冠福股份创始人林福椿

“深耘实业谱写芳华,精诚合作无问西东”,这是1年之前ST冠福董事长林文昌写的新年致辞。

可能他不会料到,数月后他自己成了被告,而且不光是他,还有他的二兄弟林文智、林文洪,还有他今年72岁的老父亲、冠福创始人林福椿。2018年10月,林氏父子陆续收到来自泉州、杭州、南京及长沙等地法院的传票和判决书。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麻烦接踵而至。冠福股份林氏家族父子4人不光成为被告,还涉及民间借贷纠纷,其4人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因爆仓与债务处于冻结之中。更糟糕的是,因控股股东违规,冠福股份于去年10月16日被ST,自此股价开始跌跌跌,数日之前最低跌至1.45元/股,几近腰斩。

曾风光一时的德化瓷都首富为何陨落,号称“中国家用品第一股”冠福股份,上市12年一次就亏光,这背后究竟是什么?

福建德化,与景德镇、醴陵、佛山一道号称中国四大瓷都;历史上,德化瓷器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重要的商品之一,犹以白瓷著称于世,2015年德化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首个“世界陶瓷之都”称号。上市是一部最好的造富机器,胡润研究院发布《2015胡润百富榜》时,冠福股份创始人林福椿家族首次上榜,其当时的财富身家为20亿元,此后,林氏家族一直是瓷都首富。

十二年一次亏光,巨亏28亿比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

德化古寺“吾华寺”

冠福股份创始人林福椿,起初他虽不是做瓷器的老工艺人,不过,他也算业内的“匠人”,其自主研制发明的“高耐热瓷”,曾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中国四大瓷都之一德化,其出产的白瓷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称为“中国白”。 当年,马可波罗将德化白瓷带到欧洲后,曾被称为“马可波罗瓷”;后传到法国后,法国人给这种超凡脱俗的瓷器,又起了一个新名字:“中国白”,大英博物馆里,其收藏的德化白瓷多达2000件。

为什么德化能产出让西方倍加推崇、圆润柔美的白瓷呢?两个原因:一、这里有中国最优质的高岭土,二、这里有一代代精于白瓷制造工艺的匠人。

林福椿,今年72岁,生于1947年正月,祖籍福建省德化县盖德乡仙岭村。他的祖辈,都是当地的农民。林福椿是一个苦孩子,2岁时,他的父亲被土匪绑架,家境贫寒的母亲没钱从土匪手上赎回自己的丈夫。人亡家破,幼小的林福椿和他体弱多病的母亲,守着二间破厝,相依为命。

闽南一带,林是本地大姓,有“陈林半天下”之说

福建林氏始祖林禄,葬于福建惠安涂岭的九龙岗,即“晋安郡王墓”。林姓,也是德化的第二大姓,德化林氏的大部分源于莆田“九牧林”,其中以二房林藻后裔“五口林”一支居多。其中,“五口林”五房三子林法兴随父,于宋时移居盖德林地村一带,成了林福椿家乡林氏开基始祖,现建有祖祠“世紫堂”。

盖德当地有座“吾华寺”,是始建于唐代的德化四大古刹之一。2007年,新建大雄宝殿、坐化亭等古式建筑时,曾得到林福椿父子四人的热心捐助。

十二年一次亏光,巨亏28亿比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

早期ST冠福创始人林福椿的照片

“振民族瓷业雄风,展国货名牌英姿”,从一个下岗职工到陶瓷大王,曾几何时,老林是瓷都德化当地一位最励志的商界人物。十多年前,历经风雨的林福椿,也曾“壮志凌云”,他曾表示,将冠福公司锻造成中国陶瓷业的龙头企业,树立享誉世界的中国陶瓷品牌,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做贡献。

2006年,当时《市场报》采访林福椿时,用的标题就是《矢志陶瓷成大业》。发这篇报道时,ST冠福之前名称“冠福家用”正处于上市辅导期。 公允地说,当年林福椿在成功面前,并没有飘飘然,确如报道中说的,“思考着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德化解放后,苦孩子林福椿也上学了,因他的学习成绩好,被保送到当地名校德化一中。不过,林福椿的仙岭村到德化城关,要走20多里路,在初一年段只念了2个星期,他就辍学回生产队种田。年仅16岁的林福椿心灵手巧,除了耕田插秧,农闲时他还会编竹篮、簸箕等竹制品,再卖给供销社来贴补家用。

山村里读书的人很少,林福椿曾当过生产队和公社林场的出纳,后来到县林业规划队当临时工,时年18岁。回村后,林福椿当上了仙岭大队革委会副主任,由于正主任空缺,事实上他成了生产大队“一把手”,另外,他还兼大队文书、小学民办教师。

十二年一次亏光,巨亏28亿比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

林福椿(左)在商场里的冠福瓷器专柜

1979年,新政策下来,由于林福椿当年是计划内被清退的规划队临时工,故得以进城并分配工作,他进入了县粮食部门。几年后,林福椿由一个临时工,成了德化城关粮店主任,底下管着20多号人。他工作很出色,门市部曾被评为省、市、县的先进单位。

走出山村吃国家“公粮”,林福椿一直是他老家仙岭村山里人最羡慕的对象,但对林福椿来说,工资也太微薄,至多是养家糊口。脑子活的他,开始做了些小生意,把德化产的腊梅,运到广东深圳去卖;生意需要周转资金,他也常找生意伙伴拆借和互相调用,后来,他创办的冠福走上上市的资本运作,大体也是顺着这一条路径。早期,让林福椿资金拆借的朋友,可谓各式各样,甚至有卖“佛手瓜”的菜贩。

林福椿之所以离开国营粮店,停薪离职下海经商,是“逼”出来的,与大儿子林文昌创业有关。

去年9月辞去冠福股份董事长一职的林文昌,生于1968年。1984年,林文昌从职高毕业后,跑到福州供销社应聘业务员。后来,他承包了德化县供销社驻榕(福州的简称)瓷器经营部,但他的创业起步并不顺利,一年不到就亏了10万元。(上世纪80年代,10万元可是不小的数目)

十二年一次亏光,巨亏28亿比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

冠福股份董事长林文昌

姜还是老的辣!儿子创业陷入困境中,做父亲的林福椿整夜睡不着,1988年5月,他决定舍弃那份来之不易的“公家饭”,下海去福州与儿子一起经营瓷器。

一到福州,林福椿马上着手去找造成亏损的症结,看管理、财务、营销等有什么不足;到年底,他一举把亏损的窟窿填平。1989年,他又鼓励儿子扩大规模,在福州华联商厦、东街百货、先施百货、供销大厦、南门百货等几大商场开设瓷器专柜,生意做得十分红火。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账户上已存上20多万元,父子俩尝到了创业致富甜头。

1993年,林福椿父子北上,开了上海首家德化名瓷销售店,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连锁店在各地一家家开了起来。后来,林福椿把上海的生意交给儿子打理,自己返回瓷都德化,创办了“华鹏瓷厂”,进入实业领域。

创厂之初,眼光敏锐的林福椿发现,产品不对路,不创新就没有出路。1996年1月,他牵头组织上海的龙浔瓷厂、玖兴瓷厂联合开发耐热瓷项目,并创办“福建省德化冠峰耐热瓷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用于国防科技“耐热瓷”,用到民用的日用品瓷器上,与传统工艺不一样,为了攻克这道难关,林福椿在上面亏了不少钱。

数百次的反复试验,废寝忘食,含辛茹苦,汗水不会白流,努力不会白废。1997年,林福椿的耐热性能达500℃的“福康”牌耐热陶瓷煲研制成功了。华鹏”、“冠福”牌日用陶瓷,特别是“冠福牌”日用陶瓷,于2007年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这是当时福建日用陶瓷企业惟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而且是一个家族企业。

十二年一次亏光,巨亏28亿比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

林福椿与三儿子林文智(左1)林文昌(左2)林文洪(右1)

2006年“冠福家用”(后更名“冠福股份”)上市后,这是瓷都德化第一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林氏家族成功了,登上财富的巅峰,对创始人、首任董事长林福椿来说,塑造中国家用品第一品牌,一直是他的梦。

为扩张企业规模,冠福除进入竹木家用品等多元化领域外,还在上海虹桥机场附近征地130亩,建设全国最大的陶瓷分销中心。另外,在他们的老家德化征地200多亩,新建了3个工业园区。除了在沈阳、成都等地投建分销中心外,林氏父子陆续兼并重组江西、唐山等地的瓷厂。

冠福股份于1999年12月成立的,2006年登陆深交所,从上市至2019年已13个年头。如今,从财富顶峰坠落的林氏家族,对于自己的债务,已陷入无钱可还的困境。据报道,有4位自然人向林氏父子及上市公司追偿债务,金额超5000万元。使人惊诧的是,这些民间借贷的利息年化高达24%;竟如此高息揽钱,可见瓷都首富家族多缺钱呀!

截稿时,长子林文昌从ST冠福辞职后,由其三弟林文智任代董事长、兼副董事长、董事,林文智曾为冠福集团总裁。

十二年一次亏光,巨亏28亿比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

冠福股份代董事长、总裁林文智

小儿子林文智生于1973年,今年46岁。林氏家族的创业,属于一种“家族连”模式,林福椿与他的三个儿子林文昌、林文洪、林文智,以及家族其他成员,均分布于集团旗下各企业之中。

次子林文洪,生于1970年,是闻舟(上海)实业的法人,另外,他还出任家族旗下多家公司的董事长、董事等高管职务。冠福旗下控股的公司众多,比如福建同孚实业,上市公司ST冠福牵涉的担保案,同孚等多家公司牵涉其中。

2011年10月,家族企业冠福股份实现代际交替的,长子林文昌代替他的父亲林福椿当选为董事长;由于林氏家族企业尚处于交接班阶段,掌门人仍是林福椿,他仍任冠福集团董事长。

十二年一次亏光,巨亏28亿比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

ST冠福股东林文洪

上市13年,冠福林氏家族为何陷入如此困局?传承与转型历来是家族企业二大痛点,林福椿家族的痛到底是什么?

大公子林文昌虽然辞职走人,但他留下“烂摊子”并未因而他离开而消除,ST冠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出现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形,多年来在A股里并不少见,但从林福椿父子四个人涉及的民间借贷等诉讼案件上看,ST冠福存在治理层面的问题真的不小。比如,直接“瞒”着董事会,以上市公司的名义找别人借年化率高达24%的高利贷。又比如,把上市公司当“林家铺子”,“豪爽”地为其关联企业连带担保。

上市家族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企业是家族的特殊资产,由于家族涉入,一定程度上其企业战略及成长目标也体现了家族意愿。家族成员虽可以在关键岗位如总裁(或总经理)、高管等,行使管理权,但有一点,其控制权主要表现于在董事会的涉入,而所有权则体现于股权架构层面。

所有权、控制权、以及管理权的控制上,家族虽可重合涉入 ,但每一种权益在法律层面上均是分开的,因此,一个健全的家族企业治理既包含家族治理,也必须有完善、健全的企业治理内容。

即便因家族企业的特殊性,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高度融合,但上市公司也是公众公司,家族在经营权上仅是一种“特殊代理”,并不能简单地当成自家铺子,想干啥就干啥,爱干啥就干啥、所有公司运作,须在法律、法规框架内,越界就是违规甚至是犯罪。另外,作为公众上市企业,也须秉持“利他”的行为准则。

十二年一次亏光,巨亏28亿比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

林福椿(右2)与次子林文洪(左2)

把上市公司当“林家铺子”,外延式并购“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这是ST冠福陷入困境之中一大成因,当然,亦可理解为转型的一大痛点。

林氏家族靠瓷器起家,在很长时间里,家用瓷器品一直是上市公司ST冠福的主业。可如今的冠福,从企业定位、到涉及的业务领域,差不多与瓷器道一声拜拜了!

ST冠福不做瓷器,那它到底是干什么?目前,公司主要有三大板块,一是“医药科学”,主要是医药中间体和维生素E产品研发、生产,这也没有什么亮点,甚至说不具多少竞争优势。2014年,冠福18亿并购重组能特科技,进军医药制造业。

二是“塑米城”,一个塑化B2B电商平台。2016年3月,冠福股份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以1720.26%高溢价,收购上海塑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全部股权,交易总对价为16.8亿元。“塑米城”创办于2014年5月,两个联合创始人为邓海雄、黄孝杰,当年他们有个口号——做化塑贸易领域的“京东”。

三是“中国梦谷”,具体由冠福旗下的上海五天实业运作。目前,旗下运作的有上海的西虹桥梦谷、南上海梦谷、金汇通包装印刷小镇,北京梦谷, 厦门翔安梦谷,泉州的南安梦谷、德化1988陶瓷文创园、德化梦谷体育小镇、陶瓷文化古镇、世界陶瓷小镇等10多个文创园区和特色小镇项目。

十二年一次亏光,巨亏28亿比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

中国梦谷文创园区董事长林文昌(右1)

医药、“塑米城”、从事文创及特色小镇的“中国梦谷”,多数是通过收购、重组、以及投资合作等方式搭架起来的业务版图,与本业瓷器毫无相干,且三者关联度也并不太多,也就是一种“外延式并购”模式。

说及林氏家族“转型”对和错,有必要先回溯一下ST冠福的“骄人业绩”。2017年年报中,公司总营收97.36亿元,比增997.36%,净利润2.83亿元,比增15.14%。而2018年的半年报,“成绩单”也是相当不错,营收71.4亿元,比增82.11%,净利3.29亿元,增长高达318.26%。疑问出现了,业绩这么好,又是高增长,为何被ST?如今,“庐山真面目”已揭开了,预盈变预亏,而且是巨亏28亿!

冠福为何抛弃陶瓷主业?

上市之后,冠福曾一度很风光,要钱有钱、要名有名。2008年,掌门人林福椿当选“‘海西骄子、名城之光’纪念改革开发30周年泉州市30位杰出经济人物”。从2006年上市至2009年这三年间,公司业绩曾迅速增长,之后才走下坡路,2010年、2011年因连续亏损被ST。

2014年收购医药企业“能特科技”后,林氏父子通过外延式并购,迅速将起家的主业转移出去,2014年,原名称“冠福家用”更名为“冠福股份”。

十二年一次亏光,巨亏28亿比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的四倍还多

林福椿、林文洪父子参观中

到2015年底,冠福股份将日用陶瓷、竹木制品等家用品制造与分销业务和大宗商品贸易业务对外剥离,接着于2016年3月收购“塑米城”,数次收购后,冠福创始人林福椿家族的股权一直在稀释,但“买买买”的脚步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2018年6月份,他们还想收购从事钢材贸易的“上海山钢实业(集团)”,8月份又想100%收购“优帕克”长租公寓。

其中,为收购山钢,林氏父子将由次子林文洪打理的“闻舟实业”3.84亿股,以每股不低于4.5元的转让价,转让给从事自动售货机运营的“深圳诺鱼科技”。买买买,钱总是不够用的,而另一方面,用于担保、抵押的上市公司股票却一直在跌跌跌,爆仓也让林氏父子的22亿债务大坑浮出水面,加剧危机困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