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氏九牧墓,位于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紫霄岩南麓福平山之原,今属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峰村凤林自然村(古称北螺村),是莆田九牧林氏发祥地。村东北丘陵地古称福平山,据明黄仲昭编撰的《八闽通志·地理》卷中《兴化府·福平山》条目记述:“福平山在兴教里,亦名北平山。……山之阳为北螺村,有林氏伯仲九侯墓,今谓之林墓峬”。又援引明代何乔远在《闽书·福平山记》文中记载:福平山“起尖山止北螺村,地延袤爽垲,如飞凤之形,唐林苇、林蕴先世居此。欧阳詹自泉诣莆与苇、蕴兄弟九人并仕州牧,其卒也并葬是山之下……九坟并列为龟体,莆人谓之九龟”。明弘治《兴化府志》亦载:“林九牧墓在县东北兴教里枫林积翠庵后,九坟并列,仅存埂块。唐九牧林氏兄弟合葬于此”。 明弘治间,由九牧六房蕴公后裔刑部尚书林俊倡议重修,并亲自撰写《林氏重修先墓记》。重修墓园九丘并列,条石铺砌,端州刺史苇公居中,诸弟依次分列左右。穴坐壬向丙兼亥已,场地宽阔平坦,广十六丈而奇。墓陵前矗立石牌坊一座,额题:“故唐九侯伯仲林公墓”。墓左有明代古建筑物凤林寺,其右为附属建筑物积翠庵(据考证:为中唐晋江名士欧阳詹福平别墅旧址),中为绀殿,前有招隐阁及放生池。 墓陵周围数十株百龄杜枞,势若蟠龙,参汉连荫,望不相见。凤林寺前亦有甘棠、赤榕、棫朴三木连干,雅称“三寿作朋”。后人由此引发联想:九牧兄弟生则刺史同荣,列则丘垄合葬,以示万世和睦之兆。所以天鉴其德,三木合为一干,此同气连枝之祥,诚千古罕有之事。 唐林氏九牧墓,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唐代古墓葬,自古以来是九牧林氏后裔寻根竭祖的圣地,人文价值极为丰厚,早在公元一九六三年就由晋江专区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跃进时期墓葬遭毁,仅存墓园基址及部分残碑断碣,附属建筑积翠庵及放生池基本保持原貌。 作为九牧林氏珍贵的文物胜迹,唐林氏九牧墓亟待修复并予以保护。公元二○○二年莆田林氏委员会根据海内外宗亲的意愿,成立莆田林氏古迹修复理事会发起重修,规划重建为规模宏大的“九牧陵园”,其中,包括九牧公墓、谒陵广场、陵园碑廊、碑坊、碑门、积翠庵、放生池等建筑群,以及道路和绿化。以供海内外九牧林族裔瞻仰拜谒,寄托追本溯源之思。 唐林氏九牧墓依原址九丘并列复建,墓后峰峦耸立,林木葱郁,把整个陵园衬托得分外庄严肃穆。主体工程:包括九座墓丘、谒祖广场、灵星门牌坊已经重修告竣。建成后九牧陵园,将与位于惠安九龙岗的“闽林始祖陵”同样成为海内外九牧宗亲谒祖的圣地。 |
|
来自: 松鹤老林900682 > 《文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