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一 易储,就是变换储君(一般为皇太子);废后,就是废黜皇后。 易储废后,在中国以往的时代中,都是事关礼仪的大事。 所以,要说易储废后之事,得先从礼仪说起。 礼仪之所以存在,并一直被强调、被重视,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其具备维护秩序的功能。 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强调过不知多少次了。 那么,为什么要维护秩序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要给大家一个相对舒适的公共空间。 作为社会的人,一定会面对两个空间:一个是开放的公共空间;一个是私密的个人空间。 私密的个人空间,在我的定义中,是只此一人的自我空间;开放的公共空间,在我的定义中,是两人及两人以上的共享空间、或集体空间。 在公共空间中,必须有秩序,才不至于影响他人、才不至于对他人造成侵扰和妨害、才不至于引起相互的矛盾和冲突。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作为个体存在的人,而且,可以外延到人类社会之中非常广大的领域。 公共空间必须讲秩序! 那么,秩序从哪里来呢? 秩序主要来自于礼仪! 礼仪的养成,又是怎样进行的呢? 礼仪的养成,须从个人的道德、品质、涵养的塑造中一点一滴地做起。具体而言,礼仪的养成,大约有两途: 一者,来自于从公共空间的学习; 一者,来自于在个人空间中的反思、体悟、修行。 我对儒家的尊奉,原因之一,就是儒家的修身哲学中,有从小我修为而成就大同空间的理念。 其实,被人诟病、被人攻击的“灭人欲,存天理”,也可在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运用。人欲,就是对自我空间的无限膨胀与扩张;天理就是公共空间中你要尊重他人的存在。要让公共空间中的每一个存在者都舒适而不至于产生各种冲突,就必须对自我进行限缩。 人欲是无穷的,天理是恒定的。“灭人欲,存天理”是有他的大道理在的。批判攻击它的人,或许只是因为把它看成小语句而已;或许只是从狭隘的自我出发;或者遇人遇事,不见其大好,先剔其小疵,在逼仄的思维空间中、只会从阴暗面来理解,完全放弃了对其阳光面的深层体悟与透彻思索。 个人空间中的品德成长,最终必然成就公共空间的舒适温馨,这才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方向之一。 外化后的公共空间的秩序井然,其实是在个人空间中养成的内在品质的公开体现。 这种井然的秩序,是礼仪成就的成果。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合理的礼仪是与时俱进的。 礼仪的与时俱进性,使得礼仪在不同的时代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文明的人类,不会只知道批判、谩骂、攻击……旧礼仪,自己又守着于己有利的旧礼仪中的糟粕不放;不会一边诅咒破坏礼仪者,自己又一边破坏礼仪…… 进步的人类,对于礼仪,会扬弃不合时宜者,会保存普适价值者,会发展创新更合理者。 关于礼仪,简略论述,大体如上。 回到本文叙事主旨的背景,看旧时代的礼仪。 在以往的社会中,之所以要讲究礼仪,其实,就是为了维护秩序。维护秩序,就是为了减少争斗。争斗减少,才会有社会的安宁。社会安宁,才会有生存环境的稳定。中国人说,“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虽然有些极端,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基于这一理论,那些破坏秩序者,往往被定义为乱臣贼子。 其实,乱臣贼子,是被两种人定义出来的,一种是帝王家,他们有自己的私心,大都是为了一家一姓万世不移的江山;一种是维护秩序者,他们多出于公心,虽然这种公心有时代局限性,但是,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社会长久的安宁稳定。 关于秩序,就明朝而言,一路走来,一边破坏,一边维护。 其实,这不是明朝独有的特征,这是专制统治之下的普遍存在。 (未完待续) 一 易储,就是变换储君(一般为皇太子);废后,就是废黜皇后。 易储废后,在中国以往的时代中,都是事关礼仪的大事。 所以,要说易储废后之事,得先从礼仪说起。 礼仪之所以存在,并一直被强调、被重视,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其具备维护秩序的功能。 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强调过不知多少次了。 那么,为什么要维护秩序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要给大家一个相对舒适的公共空间。 作为社会的人,一定会面对两个空间:一个是开放的公共空间;一个是私密的个人空间。 私密的个人空间,在我的定义中,是只此一人的自我空间;开放的公共空间,在我的定义中,是两人及两人以上的共享空间、或集体空间。 在公共空间中,必须有秩序,才不至于影响他人、才不至于对他人造成侵扰和妨害、才不至于引起相互的矛盾和冲突。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作为个体存在的人,而且,可以外延到人类社会之中非常广大的领域。 公共空间必须讲秩序! 那么,秩序从哪里来呢? 秩序主要来自于礼仪! 礼仪的养成,又是怎样进行的呢? 礼仪的养成,须从个人的道德、品质、涵养的塑造中一点一滴地做起。具体而言,礼仪的养成,大约有两途: 一者,来自于从公共空间的学习; 一者,来自于在个人空间中的反思、体悟、修行。 我对儒家的尊奉,原因之一,就是儒家的修身哲学中,有从小我修为而成就大同空间的理念。 其实,被人诟病、被人攻击的“灭人欲,存天理”,也可在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运用。人欲,就是对自我空间的无限膨胀与扩张;天理就是公共空间中你要尊重他人的存在。要让公共空间中的每一个存在者都舒适而不至于产生各种冲突,就必须对自我进行限缩。 人欲是无穷的,天理是恒定的。“灭人欲,存天理”是有他的大道理在的。批判攻击它的人,或许只是因为把它看成小语句而已;或许只是从狭隘的自我出发;或者遇人遇事,不见其大好,先剔其小疵,在逼仄的思维空间中、只会从阴暗面来理解,完全放弃了对其阳光面的深层体悟与透彻思索。 个人空间中的品德成长,最终必然成就公共空间的舒适温馨,这才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方向之一。 外化后的公共空间的秩序井然,其实是在个人空间中养成的内在品质的公开体现。 这种井然的秩序,是礼仪成就的成果。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合理的礼仪是与时俱进的。 礼仪的与时俱进性,使得礼仪在不同的时代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文明的人类,不会只知道批判、谩骂、攻击……旧礼仪,自己又守着于己有利的旧礼仪中的糟粕不放;不会一边诅咒破坏礼仪者,自己又一边破坏礼仪…… 进步的人类,对于礼仪,会扬弃不合时宜者,会保存普适价值者,会发展创新更合理者。 关于礼仪,简略论述,大体如上。 回到本文叙事主旨的背景,看旧时代的礼仪。 在以往的社会中,之所以要讲究礼仪,其实,就是为了维护秩序。维护秩序,就是为了减少争斗。争斗减少,才会有社会的安宁。社会安宁,才会有生存环境的稳定。中国人说,“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虽然有些极端,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基于这一理论,那些破坏秩序者,往往被定义为乱臣贼子。 其实,乱臣贼子,是被两种人定义出来的,一种是帝王家,他们有自己的私心,大都是为了一家一姓万世不移的江山;一种是维护秩序者,他们多出于公心,虽然这种公心有时代局限性,但是,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社会长久的安宁稳定。 关于秩序,就明朝而言,一路走来,一边破坏,一边维护。 其实,这不是明朝独有的特征,这是专制统治之下的普遍存在。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