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对后世作曲家的深远影响 马勒,勃拉姆斯,勋伯格,这些作曲家永远改变交响乐并且重新定义了弦乐四重奏。本文将探索贝多芬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如果贝多芬未曾存于世间,那么这个传奇人物形象是否是由人们勾勒而来的呢?每一个期待好剧本的好莱坞电影导演都可以为故事增光添彩,描绘出更精妙的细节: 贝多芬年轻时同海顿学习时意识到自己天赋秉异,他时常灵光乍现并为之兴奋不已。我们的英雄贝多芬虽享受着来之不易的成功,却失去了最宝贵的听力了。这正是杰弗里·阿彻系列大片中经典角色的命运。 最终就像备受磨难的天才往往经历的那样,贝多芬陷入了沮丧压抑的挣扎之中——他的耳聋让他与世隔绝,并且不再享受以往声音所带来的愉悦感,但同时他的音乐却达到了炉火纯青臻于完美的境界。 之所以贝多芬不难在人们心中重塑,是因为他的人生宛如一幕莎翁悲喜剧。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贝多芬;令人感到担忧的是,由贝多芬而衍生而来的传奇故事已经在集体意识中根深蒂固,而他创作的音乐却成为人们脑海中故事的的配乐。 没有人能够创造贝多芬的音乐,这就是为什么音乐将永远比贝多芬背后的故事更为重要。音乐是真实的,而关于他的传说却不是。 总而言之,贝多芬的音乐记录了他的一生。无论是《第七交响曲》终曲的欢快愉悦,还是晚期弦乐四重奏中令人心神跌宕的迅猛如雷,贝多芬艺术凭借其爆发性的音乐语汇愈发处于我们通常定义的边缘艺术范畴,他的音乐正是他的思维和想象力复杂性的体现。 在整个19世纪末期的和20世纪,先进作曲家致力于让自已成为历史评判的依据。勃拉姆斯在贝多芬死后的几年里创造的交响乐为例,其中旋律材料的创造性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但同时勃拉姆斯也重塑了我们对交响乐的理解,因为他将交响乐的形式强加于音乐创作中,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交响乐?” 在勃拉姆斯死后不久,马勒达到了艺术上的成熟并且深化了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勋伯格犀利地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致使颠覆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于音乐句法的理解。正是贝多芬创造了交响乐这一理念:不仅为传统添彩,而且要按照自己的意志重铸了音乐传统。 贝多芬与莫扎特不同,他免于在贫困中死去的耻辱。他的最后一首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巩固了他已经很好的声誉,他从不缺少委托。少部分的作曲家可能会依照惯性作曲。但贝多芬从未忘记他的灵感和创意。 从勋伯格到斯特拉文斯基再到斯托克豪森,20世纪音乐史充斥着肥皂剧中的丑闻和争吵,然而作曲家苦苦求索的音乐、演奏者淋漓尽致展现的音乐无一不追溯到贝多芬所开创的传统中。如今被斯托克豪森或者柏辽兹虐的不轻的演奏者,回忆一下贝多芬说过的话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贝多芬拒绝演奏舒潘齐格《第十三弦乐四重奏》的最后一个乐章时,曾说:“我对你以及你那该死的小提琴没有任何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