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改薄”,是2014年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启动的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简称。遵循“保基本、兜住底、促公平”的原则,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50亿元,计划从2014年到2018年,5年内投入1750亿元,通过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实施校园校舍建设和教学及生活设施设备购置,使农村(含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满足基本需要,消除“大班额”和“大通铺”现象。随后,为落实该项目,三部委相继联合出台文件,制定了实施方案及20项底线要求。 “全面改薄”项目是党中央、国务院聚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一号工程”,也是加快推进宁夏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契机。伴随着“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宁夏城乡学校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农村教育事业正快速驶入“高铁时代”。 创新模式 多措并举统筹联动惠民生 编制好一本《规划》。自治区把编制好本地《“全面改薄”项目实施规划》作为头等大事,以《规划》统领全部工作,抓紧抓好抓细抓实。 制定好两个《办法》。制定了《“全面改薄”项目管理办法》和《“全面改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并完善了多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使项目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统筹好三级财力。立足区情,建立了“全面改薄”项目资金中央、自治区和市县(区)三级分担机制,把中央项目资金和自治区各项义务教育项目资金全部统筹用于“全面改薄”项目。 落实好四项制度。每年对“全面改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多轮专项检查,实行项目周报、月报、约谈及推进会制度。 建立“五方四制”新体系。明确学校、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方责任主体的职责,同时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项制度。 启动项目网络视频巡察新系统。将投资额度和建设规模较大的单体项目全部纳入远程监控范围,随时查看和调度项目进度,确保项目进展有序。 落实优惠政策。自治区政府制定并下发了基本建设项目费用减免政策相关文件,在规定的优惠范围内确定免收或减收比例。 开辟“绿色通道”。政府开辟了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健全机制,形成合力。教育、财政、发改、国土、住建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对工作中发现的制约因素和问题积极主动地研究解决,落实配套政策;各级教育部门主动作为、积极协调、多点发力,形成了“全面改薄”工作的强大合力。 补齐短板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现“升级换代” 为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宁夏抢抓“全面改薄”机遇,按照“保基本、兜网底、补短板、一校一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向农村、薄弱地区倾斜,从最薄弱的学校、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对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逐一进行排查,使全区中小学校舍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 “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使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改善,补齐了农村偏远山区基本办学条件的“短板”。 信息引领 “互联网+”让农村学校步入“e时代” 在宁夏,越来越多的山区学校通过这种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形式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推进偏远、薄弱学校课程改革。目前,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部接入网络,实现了农村教学点、规模较小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农村学校宽带互联网全覆盖,80%的中小学教学班实现了“班班通”。“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网络课堂建设和“名校网络课堂”使更多偏远山区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网络课堂实时双向互动。 聚焦扶贫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五年来,宁夏依托“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既用好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倾斜支持政策,又强化薄弱学校的整体突破提升,使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发展,“全面改薄”预期目标初步实现,薄弱学校呈现出新的面貌。 现在,“全面改薄”项目已经成为宁夏山区孩子综合发展、走出大山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阳光工程,教育公平的阳光将照进每个孩子的心田,点亮他们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