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文章的嘴巴,解释着文章要说的话;诗词是文章的眼睛,蕴涵着文章的心境;诗词是文章的大脑,控制着文章的脉络。 《石上碣》是作者假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 《西江月》假托封建道士的口吻对宝玉进行了艺术概括。对宝玉似贬实褒,成功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形象。 《咏白海棠 探春 》的这首诗处处透出探春的个性:干净明朗、清新忘俗。 《红楼梦》中的诗词对表现人物的性格、命运、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诗词都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 石上偈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著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写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示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将全面崩溃。作者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 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致玛·哈克奈斯》)这就使我们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变即小说中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到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历史命运。 一、揭示了人物的命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勉励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停机德”,这里是赞宝玉。 “咏絮才”指好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称为有“咏絮才”,这里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的真实写照。是她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命运。 这首诗还说明了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一对情敌中没没有胜利者,后两句说得明白: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宝钗要冷冷清清地守一辈子寡。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凡鸟偏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字里的“凤”字,也就是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开出来的“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 “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说明了王熙凤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 二、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咏白海棠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出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探春的这一首诗咏白海棠中处处透出探春的个性:干净明朗,清新脱俗。 ①首联的“ 斜阳”和“寒草”都是比较凄清的意象,“带重门”这个动作也显出孤寂清冷的氛围。但紧接着作者就以葱郁的绿色抚慰读者的眼睛:翠苔。冰冷的秋雨该是煞尽生机的,却使得葱翠的青苔的铺满了即将栽种海棠的花盆。探春的人生态度比较积极,从此她将悲凄的意象转化成清新的意境,便可以看出她这一性格特点。 ②“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也可以理解为对探春的赞美。玉是精神,让人想到“文彩精华”,雪为肌骨,让人想到“见之忘俗”。此处探春的海棠,就很像探春其人,清爽干净。 ③此处的“芳心一点娇无力”明是说芬芳的花蕊,海棠娇弱,实是对探春有心试图挽救贾府的颓势,却力不从心的双关。虽说是力不从心,但是也说明了探春善良的本性。 雯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天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晴雯心地纯洁,是怡红院里最拔尖的女孩子。虽是奴婢,但从不自轻自贱去巴结谁,这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晴雯性格刚烈,疾恶如仇,有话便说,不顾及身份、场合。 三、塑造人物的形象 咏白海棠 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报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①对“门”字的安排,用作了同一个动词的宾语:“掩”,是很正派的“珍重芳姿”。“自携手瓮灌苔盆”一句很朴素,也很干净,一开始便向读者表明自己的珍重端庄、恪守妇道。 ②尾联揭示了宝钗的价值观。想要凭借保持自己的清洁来报答白帝(秋神)的恩赐。“不语婷婷”也完全是宝钗的性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日又昏”,则预示宝钗是一个恪守妇道,守寡而凄苦终老直到红颜凋零的淑女形象。 西江月 无故寻觅恨,有时似傻痴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巧,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古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西江月》假托封建道士的口吻对宝玉进行了艺术概括。对宝玉似贬实褒,成功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形象。 曹雪芹的《红楼梦》诗词繁多,是很难分析仔细的。曹雪芹通过这些诗词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命运、性格、形象等等。小说中的诗词都随着情节的变化在变化。同时,诗词还不单单只表现人物的性格或命运,而是把它们巧妙地结合。通过情节的交融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表达不同的心境、表现不同的性格、寄寓不同的人生观。这些诗词也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有了先声夺人之势,使读者如同心临其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