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汴京房价达到60万,远高于北上广,宰相都得租房住!

 自由强国 2019-01-30
自古以来国人对于房子都很是看重,不管走到何处,真正在当地买下房子才算是安定下来,哪怕这会让我们担负起难以承受的高房价。我这里得到一组北上广房价的数据,看过之后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
北京地区房价

北京地区相关的房价,低的是平谷区,每平约2万4千多;高的是西城区,每平约12万4千元,相差近十万!据数据显示:北京,12月房价63239元/㎡,环比上月下降3.23%,同比上年上升13.38%!也就是说,房价还是在逐年上升!

上海的房价比北京的稍好,高的是静安区的8万8千多每平,低的是崇明区的1万8左右每平,数据显示:上海12月房价52240元/㎡ ,环比上月下降1.05%,同比上年上升9.69%,整体也是在逐年增长!

广州地区房价

广州的房价,高的为越秀区的5万1左右每平,低的为从化区的1万2千多每平,根据数据显示:广州,12月房价30894元/㎡,环比上月下降0.73%,同比上年上升35.79%,整体趋势也是逐年上升。很多人包括我在内,看到这些闪瞎双眼的数字,无不默默感慨,为啥不在去年买房,不再早一些买房。

宋朝人口流动大

我觉得房子是一个人真正有所着落的象征,没有房子的人就像漂在河水中的浮木,随风随水四处漂泊。现在有很多人在买房的时候都会感叹一下,如果早买该多好?早买是什么时候?宋朝早不早?今天我们就回到数千年以前,来看看宋朝的房价。在中国历史上,房市在两宋时期是相当的活跃,有句话这样评价“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意思是说,当时贫富差距变化很快,一夜暴富的人很多一夜倾家荡产的人也不少,每个人手里的耕地房屋转手很快。

宋朝房市

有人会觉得,这是不是意味着,房价便宜转手才会快?其实不然,宋朝房子转手快一方面要归咎于,当时的人口流动性大,有点类似于现在,有钱的人喜欢往北上广深跑,有志向的人也喜欢往那里跑。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房地交易场所才逐渐火爆起来。

根据数据统计,在北宋后期,都城汴京(今开封)的人口密度达到了大约12000人/平方公里,到了南宋,密度更大。而今天的北京的人口密度才14000,人口流动量高居榜首的而广州则为13000,从这样一组数据可以窥测出,宋朝人对于大城市的向往不亚于当今。

而今开封(汴京)房价

之前说过,宋朝房市因为人口流动逐渐火爆,再加上人口密集房价也逐渐升高,据估测在北宋都城汴京,一栋别墅豪宅房价高达上万贯,而普通的公租房房价也在1300贯,到了北宋末期,房价趋势更加严峻。有些人可能不清楚,具体的价格差距,这里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货币换算。古时一贯钱大约有一千个铜钱,根据《宋史》记载,当时“以七十七钱为百”,加之宋朝贸易流行省陌制,“以七十七钱为百”,所以宋朝的一贯钱有七百七十个铜钱,换算到当下一贯铜钱大约可以买500元左右的东西,也就是说,北宋普通的房价高达:65万!

欧阳修像

这样说大家可能没有直观的感受,我们来看几个有趣的例子。因为宋朝都城汴京的房价被异常热烈的房市推得越来越高,所以当时的宋朝廷并没有足够的财政库银,为在京任职的官员提供官宅,大部分官员因为高额的房价只得去租房,(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去按揭?因为宋朝没有提供贷款的银行!)。

苏辙像

当时的朝廷重臣,欧阳修也是叫苦不迭的“租房一族”。其实走到了租房这一步就要靠一点点运气成分了,那时候信息也不畅通,房源全靠口口相传,正因此有权有钱买不起房子的官员们,有时候租的房子并不一定好。为此这位宋朝名臣一气之下,写了一句:出门愁浩渺,闭户恐为潴(可见他们租的房子,也并非什么独栋公寓),来一吐心中不快,仔细想来,心有一腔抱负,白天在朝堂之上高谈阔论,完了回到自己租住的屋子里,着实不是滋味!

宋朝当官得租房住

与欧阳修遭遇相同的还有,当时官至御史的大文豪苏辙,也就是苏轼的兄弟。他也和欧阳修一样苦,朝廷发的那点俸禄买房是不大现实的,租个房子还是可以的。后来苏辙告老的时候,才攒够了钱在许州自己盖了三间房子,就这大文豪苏辙还高兴得不得了,专门的赋诗一首:“平生未有三间屋,今岁初成百步廊。欲趁闲年就新宅,不辞暑月卧斜阳。”

望房兴叹

如果仅仅是这俩文豪买不起房子也就罢了,毕竟关小,可是在宋真宗当政时期,在其手边任职副宰相的杨砺,也跟前边两个人一样,在汴京租的房子,在他病故的时候,皇帝过去祭拜,居然发现,这位当朝宰相租住的房子门口道路狭窄,皇帝的车马都过不去!

从这三个例子足以看出,宋朝的房价也是不一般,连宰相都要靠租房子住,也是感慨万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