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与菊

 梅香斋21 2019-01-30

梅香斋

 

当下正值深秋,一阵阵秋风、一阵阵秋雨,赶走了前两个月盛夏的火热,气象预告不断发布降温降雨的信息,气候明显转凉了,人们衣着也换上了秋衣,公园里的菊花也盛开了,深秋终于来了。

古代文人写秋、写菊的诗文多了去。

晋陶渊明喜爱菊花,有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说南山指高寿也。意思是他怀着“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到南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所以宋代周敦颐云:“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就是指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去官归田、归隐桃花源的典故。

杜工部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了对秋风的愤怒和无奈。他的非常有名的七律《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是说天本来应该秋高气爽,这里却萧瑟,诗人登上高处,峡谷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仰望一片、无边际、萧萧而下的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长江触景生情,深沉地抒发自己的情怀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显现出自己沉郁悲凉落魄的境遇,感叹暮年漂泊在外,今天带病独自登高台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秋声赋》云: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意思是说秋天的气象,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但秋天气候寒、刺人肌骨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透出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汉碑范卷》上有一幅隶书对联:“闻歌能生万感,怀人常在三秋”。三秋,深秋也。所以,诗经中除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情诗外,还籍着这深秋的凉意,听到远处传来的歌声,挂牵着自己的心上人,她冷吗?这又是一种悲秋的情怀。

此时正值三秋,眼前菊花盛开,引来无数游人观赏。好几位同事把拍摄的菊花发在微信上,那菊花姿态优美,垂涎欲滴。另一位朋友是理工大学的老师,刚退休不久,并刚从万里之外的美国旅游回来,马不停蹄,立即赶到人民公园赏菊,并拍了好几张菊花照片,发到朋友圈里。所拍摄的菊花,千姿百态,体态盈盈,犹如贵妃,非常漂亮。我见后即刻赋诗一首:“飒爽英姿正秋风,不与百花强争雄。生前炎夏火一片,身后寒冬霜几重!”感叹菊花在深秋展现出来的身影、气质和规律。

秋天岁岁来,秋菊年年开。陶潜采菊而隐居桃花园是清高,杜甫被秋风所感染,哀叹自己落魄的际遇,欧阳老夫子洞见秋的萧杀,古人在深秋中牵挂着心上的情人,我的几位朋友在秋风中亲近秋菊、拥抱自然。人的际遇千差万别,境由心造,人生的感受自然千差万别,各个不同。秋是大自然的一个时段,菊是大自然的结英,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犹如秋,犹如菊,生老病死都具有自身规律。内经云“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因此应清心寡欲,保护好自己的精气神,以达观的心态去欣赏自然,享受人生,才能得见“南山”。

还是欧阳老夫子那篇《秋声赋》说得好,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意思是: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自己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劳累自己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消耗自己身心。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自己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变得鬓发花白。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百花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无知无觉的秋声呢?

 

 

 

2018年11月12日凌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