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缩句 缩句方法: 一、去“枝”留“干”法——凡用来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都尽量去除,包括: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的词、表示时间的词、表示地点的词、介词结构等。 二、借助“的,地,得”——去除“的、地”前面的词语,去除“得”后面的词语。 三、“自我提问”法—— “谁怎么样?”“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 四、“主谓宾”判断法——根据句子的主谓宾语进行划分,从而理解句子的中心意义并精炼出缩句。 缩句注意事项: 1.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2.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3.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4.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5.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6.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常见句型解析: 一、把字句和被字句在缩句中不能删掉,应保留其最简内容。 例:柔软的淤泥把高大的黄河象陷了下去。若按照一般地缩句原则,就缩为“淤泥陷了下去”,这明显不合情理和不符原句意思;若缩为“黄河象陷了下去”,从语意上看似乎恰当,但在原句中,“高大的黄河象”只是受事体,而施事体则是“柔软的淤泥”,在缩句中,施事体、受事体都是句子的主干,应保留。因此,例句的正确缩句是:淤泥把黄河象陷了下去。由此可见,把字句在缩句中应保留“把+受事体”的内容。同样道理,被字句在缩句中也应保留“被+受事体”。如:美丽的琥珀被波涛汹涌的大海卷到岸边。缩句应为:琥珀被大海卷到岸边。 二、“地”和“得”两个助词在句中的结构成分不同,缩句时应辨清。 在缩句中,大家对“+地”的成分比较容易把握,对“得+”的成分把握就难的多了,往往出现误改。按照一般的语法结构,“+地”往往充当状语成分,“得+”往往充当补语成分。在缩句中,状语、补语都是“枝叶”,都应删掉。例:“听到了这个消息,他激动地跳起来。”就应缩句为:“他跳起来”;“听到了这个消息,他激动得跳起来。”这个句子的缩句为“他激动”。 三、缩句应合情理、应符合句子原意。 在缩句中,我们不应硬套方法进行缩句,而要在理解句子原意的基础上,合情合理进行缩句。例:可爱的小演员差点儿在舞台上滑倒。若不细心理解句子原意的话,就可能会缩成“小演员滑倒”,而原句的意思是“差点儿”滑倒,并没有真的“滑倒”。在这里,“差点儿”虽是修饰成分,但不能去掉,因此,例句的正确缩句应是:小演员差点儿滑倒。在缩句中,有的句子带有双谓语,双谓语在缩句时应保留。如:老人们喜欢到湖边的树阴下去钓鱼。很多学生都把这个句子缩成“老人们喜欢钓鱼。”或“老人们去钓鱼。”这两个句子都没有正确理解句子原意,忽视了双谓语。正确缩句应是:老人们喜欢去钓鱼。 02 扩句 进行扩句练习时,首先必须弄清楚句子的主要成分,即找到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在它们的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而且一个地方可以加不止一个“枝叶”,这样的句子会更加完整、具体。 缩句与扩句正好相反,删去句子中的“枝”和“叶”,即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洁。缩句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句子意思。如: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小麻雀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 经过缩句,抓住句子的主干“小麻雀拍打着翅膀”,就知道这句话是写小麻雀。缩句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子是否正确。如: “六一”节前夕,宁宁光荣地被评为“三好学生”的称号。这句话一经缩句成为:“宁宁被评为称号。”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是错的,词语搭配不当。 缩句时,要先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再逐步删去它们前面的修饰,直至缩干净为止。“在……上(中、里、下)”等表示特定的条件和环境的词语应删去。 无论是扩句还是缩句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03 04 05 06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