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方小建中汤

 愚公移山之志 2019-01-30

桂枝15g芍药30g 生姜15g甘草10g大枣20 g饴糖30g 日三服,先煮药后纳饴。

条文: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类聚方》:当有腹中拘急之证,其方类芍药甘草汤也。

《方极》:小建中汤,治里急,腹皮拘急及急痛者。

《伤寒论今释》:古人称脾胃为中州,胃主消化,脾主吸收,其部位在大腹,故药之治腹中急痛者,名曰建中汤。建中者,建脾胃之谓。然此方,君胶饴之滋养,佐芍药之弛缓,则知病属营养不良,肠腹部神经肌肉挛急,致腹中急痛,非真正脾胃病也。

又云:男子黄条,非真黄疸,乃营养不良,肌肤萎黄耳。

《伤寒论解说》:本章(按:伤寒阳脉涩条)所论述的是,原来气血虚弱的人,或平素虽然很强健,但因过劳而致血气的循环不良的人,患伤寒的时候,便不会呈现太阳病的表证,而遽发阳脉涩阴脉弦的太阴病与少阳病的中间证。患伤寒而阳脉涩阴脉弦,则当会发生腹痛,虽然未发生腹痛,亦应据其脉状,给予小建中汤。所谓不差,并不是指腹痛,是指伤寒而言。虽以小建中汤补其里虚,而伤寒的病邪仍未解者,是为少阳病小柴胡汤的主治。这里是论述少阳病而带有里虚的证治,所以用小建中汤补其里虚,如此病邪仍未消散时,才用少阳病的治剂小柴胡汤。更具体的说,就是虽然有少阳病之证,而兼呈里虚证者,应在使用小柴胡之前,以小建中汤补其里虚。

又云:身体虚弱的儿童,往往在感冒时,呈现小建中汤之证。虽有发热,但脉不浮,头不痛而腹痛。容易感冒的儿童,若续服用小建中汤数月,血气便会转佳,同时不会经常感冒。

小建中汤有时亦可用于慢性腹膜炎,没有腹水者颇能奏效。

又,释虚劳里急之小建中条云:所谓里急,即是腹部肌肉紧张的状态,而小建中汤证以腹直肌紧张者为多。其他症状是为常见于里虚患者的症候,可作为使用小建中汤的目标。悸为心悸,衄为鼻孔出血,梦失精为梦遗,四肢痠痛为手足懒倦而疼痛,手足烦热为手足发热觉得很不舒服;咽干口燥与口渴不同,虽然口内觉得唾液很少而干燥,但是不想喝水。

《中医临证处方入门》小建中汤之应用:肺结核,肺门淋巴腺炎,神经衰弱,腺病质,胃肠弛缓、下垂,扁桃体肥大症,腺样增殖,瘰疬,脊椎结核,结核性腹膜炎,夜尿症,脱毛病,腹痛,黄疸,衄血,疫痢,脚气,疝,脱肛,紫癜,眼底出血,水泡性结膜炎。

又云:金匮虚劳篇中以下症候亦是使用小建中汤的目标: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苦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千金方》:“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因大病后不复常,苦四体沉滞,骨肉痠痛,吸吸少气,行动喘乏,或少腹拘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复振,治之以小建中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