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圳人在贵州) ![]() 好吧,首先得承认我在2011年错过了你——天龙屯堡。那一年的贵、川、渝三地之行竟阴差阳错地跑到了云上屯堡并把他当成了你,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你竟改变了容颜差一点让我对你失去了兴趣。2015年是我情感最难过的一年,这种痛就如同你看见一把刀在慢慢的刺进你的心肺让你眼睁睁的看见你的未来与生命一点点的模糊与消失,于是一切都漂浮在黑暗之中,这种状态在几个月后被朋友一下把漂浮中的我拉回到现实的生活当中,于是就有了贵州天龙屯堡之行。 从贵州地图上看,镇远、隆里古城到天龙屯堡等等的屯堡、古镇基本上形成了一条东西排列的布防,而往南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地区,这种防御的根源基本上都集中在明朝朱元璋大帝身上。他采取的是一种“屯田戍边”的政策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也说明了当时民族冲突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据相关资料显示:为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和土司势力再次反叛,傅友德上奏朝廷屯田驻防,于是就有了明朝政府屯田西南的壮举,也使西南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开发。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批准了傅友德的屯田奏折,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平坝县,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当时有一种说法叫汉住街、苗住山,汉住街讲的就是从江浙调过来的军队住防的古镇,屯堡等地,在当地的女人至今还保留明朝日常时女人的穿戴习俗,你要是想了解明朝江浙一带汉族平时的着装就去天龙屯堡好了,一目了然,她们自称上祖在南京。 “屯田戍边”就是战时为兵,和平时为农,如果还不明白那就想一下现在的,当年新中国建立之初从部队成建制的调往新疆集体退役成立,虽退役但部队的建制还在,他们半军半农住守西部边疆,这才有了西部边疆的稳定,这个建制一直保留至今。 ![]() ![]() ![]() ![]() ![]() ![]() ![]() 天龙屯堡的建筑很奇特,从现保留的老屋来看有两种,一种是木制老屋,雕檐画壁,一看就是大户人家,(上图)另一类就是石屋门窗很小,其特点是用石片做瓦铺屋顶,而如今的古镇只保留一小部分原样的老屋。(下图) ![]() ![]() 新镇一角 在这一点上法国人为我们做出了他们的表率,在云上屯堡,法国的自愿者们他们召集一些中国国内的年轻志愿者,他们对古镇每一栋建筑都进行拍照登记研究,采用当年的建筑方式与材料,还原老建筑的原有模式并改善内部生活设施,他们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的好,给后代留下了难得一见的历史,他们一直默默的在做,在给中国人看,他们做到了我们为什么做不到??? 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到了让高层决策者们深思并出台相关政策的时候了。一段历史不仅仅是有文字上的记录,还应该体现历史遗址的保留才行。而我们恰恰没有认识到这点这非常可怕。 ![]() ![]() ![]() ![]() ![]() ![]() ![]() ![]() ![]() ![]() ![]() ![]() ![]() ![]() ![]() 【在天龙学堂修建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感人场面,村中男女老幼齐出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一次时任校长之职的陈玉峰因指挥施工过程中出现一小失误,杀掉了家中一头重达三百多斤的大肥猪向大家赔礼。并出钱重新施工。正是有了前辈们这种无私奉献、认真负责的精神,才有了今天别致典雅,让我们引以为骄傲的天龙学堂,也是我们屯堡人崇文尚武,重视教育的最好的佐证。】 ![]() ![]() 上述天龙学堂的介绍引自网上相关资料。 ![]() 一个大半天的时间留给了天龙屯堡古镇,虽然几年前我错过了你,但我想当年的你绝不是现在的样子,古镇变了,这是必然,但在变化中怎样保留你原有的历史,原有的韵味,原有淳朴这是我们每一个热爱古镇人应该思考的,也是古镇建设者,决策者应该思考的,想想,当决定开发古镇旅游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我们给后代留下什么?难道是改建一个又一个千篇一律的商业街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