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和下西洋,相信大家都是十分的熟悉,我们现在不管他当时是奉命去海外寻找建文帝,还是只是单纯的彰显大明朝的国威,但值得一提的是,它都促进了我国航海业的发展,使得当时我国的航海事业领先于世界几百年。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当时的明王朝有那个心,称霸太平洋和印度洋是没有问题的,当时郑和使用的最大的船有1500吨,而后来的哥伦布航海使用的船才100吨,可见只要当时明王朝能够继续下去,在世界上建立殖民地的将是中国人。奈何,当时的中国志不在于此。 郑和下西洋开始于1405年(永乐三年),最后一次下西洋发生在1433年(宣德八年),共计七次,经过了太平洋和印度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等国家,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地区。 经过这七次下西洋,郑和掌握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包括海外那些的国家的风土人情,还有航海技术的数据,这些如果加以利用,都能够为大明朝带来巨大的利益。然而那个时候的大明朝比较富裕,没有去海外捞一把的欲望,这和后来的欧洲不一样,一家都是穷的叮当响,急需要开通通往东方的新路线,以便互通有无,换取大量的财富,这也是为什么欧洲的君主非常支持他们的航海事业。 而当时的明朝确认为,下西洋是一项不挣钱还大把花钱的项目,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朝廷自然就不会大力支持,事办完了大家也都散了吧。于是在郑和死后,以兵部侍郎刘大夏为代表的官员就主张停止航海行动。 而这些官员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要打压宦官集团,向郑和这样有作为的宦官,自然就是他们的打压对象。不过这个刘大夏并不是那种专注于勾心斗角的官,他是一位很办事认真,关注百姓疾苦的官,只不过和当时的文人仕子一样,深受八股毒害,所以他做了一件让我国损失很严重的事情。 他为了不再让朝廷下西洋,居然将郑和下西洋获得的那些资料数据从宫里偷了出来,并付之一炬,没有了这些数据,明朝的航海技术一下子就打回了几十年前的水平。而这几十年,正好是欧洲大航海时代的黄金时期,最终我们被在航海方面被欧洲赶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