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云生处有人家

 城北十五里666 2019-01-30

改革开放40年· “我(家)的岁月故事”征文作品

作品编号:022


  八百里伏牛山绵延不绝,到了这里,更是峰峦相迭,犬牙交错,从四面围拢过来,形成了一个盆地,清水河像一条练带,从中间逶迤流过,河两岸就撒下了星星点点或大或小的村落,这就是我的故乡——四棵树。


  四棵树是一个乡,人口不多,面积却大,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除了山,还是山,开门见山,出门爬山,山,曾经让多少个想去远方的家乡人望而却步。多少年来,故乡人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家乡的嬗变。在盼望中,好消息越来越多,先是生活越来越好,吃喝不愁;然后是房子越来越大,楼房越建越高,连接外界的公路也越来越宽阔,越来越平坦,从砂石路面,到水泥路面、沥青路面,再到高速公路穿山而过,人们的日子也就像坐上了过山车。


  记得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乡政府所在地每天早上5点半有一班发往县城的驻站车,然后就是上午一班,下午一班。因为离县城远,去办事或者出远门,人们大都是选择乘坐第一班车。于是,不管数九寒天,或是酷热三伏,有赶三五里山路的,也有起大早走十里八里的,人们早早地赶来,在一家停车场的大门口翘首期盼。终于,大铁门“哗啦”一声,开了,急不可耐的人们蜂拥而入,有的慌着从车后面的爬梯爬上车顶,往行李架的网兜里塞行李,更多的则是扒着车门挤着抢着上车占座位。这时,司机的吆喝声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售票员的叫喊声也像是被挤得变了形。在经过一阵短暂的喧嚣之后,汽车终于在几声“突突突”的轰响中晃晃悠悠地驶上那条通往县城的土路。



  那是通往县城的唯一公路,翻朝阳贯,过红义岭,经鲁嵩口,汽车像蚂蚁样在曲折蜿蜒的盘山公路上盘旋着,绕着昭平台水库转了大半圈。路面或砂石,或黄土,高低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四溅,几十公里的路程一走就是几个小时。班车大都是老掉牙的老爷车,跑风漏气,夏天,汗水湿透衣衫,闷热和汗臭混合在一起,充斥着整个车厢;冬天,寒风和冰冷作伴,冻得人们瑟瑟发抖。遇到开会、办事,就必须得头天下午赶车走,晚上住县城。这样的状况一直维持到了九十年代,县里修建航空展览馆到密洞景区的军航路,从水库南沿库区到四棵树新修了一条道路,这才有了明显好转,从此进城再不用绕道几十里、翻越那崎岖蜿蜒的盘山公路,时间也一下子缩短到了一个多小时。


  军航路修好了,后改道为207国道,石林路打通了,并且都是水泥路面。之后,随着人们跨入新的世纪,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一条条水泥路面的乡村公路、村组道路相继建成,就像是树叶上的脉络纹理,把1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2个行政村、85个村民组、100多个自然村串在了一起,串成了一个婀娜多姿、五彩缤纷的世界。



  路,对于生活的意义,是省时,是省事;对故乡,是扬眉吐气,是插上翅膀。像是在不知不觉中,故乡的模样一天天变得让我们不敢认了。不知始于何时,那些曾经烂在山上、沤在地里的山野菜、猕猴桃、木耳、香菇……一样样身价倍增,成了城里人餐桌上的“香饽饽”;那些青山绿水更是吸引了大批的外地游客。一个个曾以偏远著称的深山小村,像张沟,坪沟,代坪等,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起了“农家乐”,开办了农家宾馆,搞起了餐饮,跑起了运输。从此,那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公路不再寂寞,每天来往穿梭着大大小小的车辆,一辆辆崭新的客运车辆纷纷投入运营,每一辆都干净整洁,座位松软舒适,空气通爽清新,车厢里四季如春,行路难、乘车难从此一去不复还。


  平沟村是鲁山县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之一,平均海拔千米以上。上初中时,我曾和住在该村的同学来过这里,走的是一条九曲十八弯的羊肠小道。山,真的是很高。路,也的确是太陡,往往一边是陡峭的山崖,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沟谷,曲折回环,峡壑争奇,那条小路就显得更加的窄了,像线一样在山的半腰悬着。


  那是一个只有400多人口的小村,但却分布在五沟十八岔的大小20多个自然村,距村部最远的有十几里,来往一次得走大半天。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村里有个文殊寺,寺内有五棵千年古树,树很大,得五六个人手拉手方可环抱,被称为“银杏王”。绿树掩映下的是一间间低矮的茅棚草屋,古老的文殊寺除了几间破落的偏殿,便是那残垣断瓦了。大树据说是很有灵气的,寺内的香火也曾盛极一时,可早些年,浓荫庇护下的小村却总也挣不脱贫困的桎梏。由于路太陡,哪家过年杀头猪,也得把肉分割成块儿才能背下山,然后换成过年的粮食、年货再一步步背回家,十几里的山路,一来一回得一整天!石林路通车那天,看着开到家门口的大大小小的车辆,不少老人都哭了。


  再次来,是在今年的国庆长假,同学邀我回来看红叶。一大早,从县城上高速,仅仅20分钟,就到了下汤站,沿207国道西行,过四棵树乡政府不远,汽车从代坪新村驶上了石林路。那是一条练带般的水泥路,随山势蜿蜒着,从沟底一直伸向云端。山,依然是那座山,只是愈发的灵秀了。路,早已不是原先的路了,但陡峭的地势没变,我们乘坐的车辆随山势忽高忽低,就像一页扁舟浮在风景如画的浪尖。


  大约半个小时的路程过后,随着山路猛地一拐,眼前忽地就亮丽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修葺一新的文殊古寺,金碧辉煌,气势恢弘,虬枝盘错的银杏树巍峨挺拔,一树黄叶,华盖如伞,蔚为壮观。寺院前的停车场停满了大小车辆,来自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悠闲地把自己散漫在寺院,抑或是附近的竹林、小溪,还有那轰然作响的一帘飞瀑。


  过文殊寺,继续往上走,转过一座山头,就到了村委会所在地的东平沟。从这里往东,往西,一条条的水泥路伸向这条沟,通往那道岔,把一家一户连在了一起。一座座崭新的农舍,一栋栋造型别致的楼群,依山势点缀在沟沟湾湾,错落有致。山上山下,柞木、核桃、辛夷等经济林和用材林层次分明,叶子或金黄,或浅黄,或明黄,和着这一树那儿一片灯笼般的柿子、晶莹的山茱萸、常青的藤木,缤纷多姿,五彩斑斓。置身于此,一种诗意的浸染融化着你,陶醉着你,也丰富着你的想象……



  近年来,故乡党委、政府一方面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一方面招商引资大力开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引导百余户有能力的人家开办经营农家乐,辖区内的文殊寺、珍珠潭、城望顶、杜鹃岭、秘洞等都成了热门景区,每天吸引着四方游客。春天,杜鹃啼血,山花烂漫,采野菜的人们络绎不绝;秋季,层林尽染,万山红遍,采摘板栗、柿子、野生猕猴桃的纷至沓来。夏天,浓荫匝地,气温凉爽,是度假避暑首选;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玲珑剔透,成了童话般的世界。


  “适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行走在故乡宽阔的道路上,和着宋代诗人梅尧臣《鲁山山行》的诗意,信心百倍的家乡人沐浴着新时代和煦的春风,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文明、走向和谐、走向富裕、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李人庆,河南鲁山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等报刊,曾获河南省报纸副刊奖、东坡文学奖、《散文百家》千字文奖、《人民文学》“美丽中国全国游记大赛优秀奖”、第五届“强军杯”全军网络文学大赛三等奖等奖项,出版有散文集《温暖心灵的阳光》。



作者 / 李人庆

总监制 / 晓洁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责编 / 张燕

制作 / 兰宇 跃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