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穿越方斗山记

 冬歌文苑 2022-06-20 发布于北京

穿越方斗山记

人生路上,追梦穿越云海,穿越风雨,穿越沟壑万千的方斗山。一次次地穿越,见证故乡的发展变化,我的思绪拉长,尘封几十年的记忆,如今像打开的闸门,奔涌而出。

我的故乡原本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夹皮沟,距石柱县城约40公里,幅员面积74.36平方公里。境内山峦横亘、沟壑深邃、小山罗列,依方斗山背斜,形成前槽、中槽、后槽的地貌特征,故得名“万槽”,后因书写简便改写成“万朝”。万朝就像一位卧槽的巨人,腿脚难伸,步履艰辛。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石柱县调集民工配合忠县修筑了第一条万朝至忠县东溪的简易运煤公路30公里。但人们进出石柱县城、忠县、西沱区等地,仍全凭一双脚走天下。70年代初,石柱县至忠县才正式通车,路基宽6.5米,路面宽4米,最大坡度13%,为泥结碎石路面。虽有货车在方斗山盘旋爬行,但仍改变不了老百姓肩挑背磨和一双脚翻越方斗山的现状。

那是1971年的严冬,天还未亮,母亲就催我出发到石柱县城参加体检。一路上,路过万朝公社(镇)、麻地弯,到了茶元煤矿天才开始发白。我们继续往前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路,才到方斗山脚下的竹林沟(今方斗山隧道口旁)。我站在山脚抬头向山上望去,眼前并没有竹林,而是一片森林,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林间。母亲用手指着前方说:“孩子,妈就不送你了,你就沿着这条山路一直上,上到山顶就是茶店,然后再顺小路下,下到山脚就是大歇公社,再沿公路右向前走就到县城,要是迷路的话,就多问几人或看路边电线杆,脚是江湖口是路。”

我第一次走出夹皮沟,那时没有时钟,以天色估摸着时间,更没有像现在的手机可以定位。我按母亲的嘱咐,第一次翻越平均海拔1200多米的方斗山。开始还是有股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气势,从竹林沟出发就爬坡,走不多远就进入一片森林。林中高大挺拔的松树密得透不过风,树下无杂草,黄土裸露,林间雾气笼罩,阴森森的一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前不见路的尽头,后不见来者,幽深恐怖。走着走着,突然扑哧一声打破林中的寂静,吓得我毛根倒立。屏住气,回过神一看,原来是一群鸟腾空而飞,让我虚惊了一场。

一路上时而有几步石梯,时而土路从松树身边擦过,形成弯弯曲曲的小道,路上空无人烟,我就一直往山顶走。不知走了多长时间,林中又有叽叽嚓嚓的声响,我不寒而栗,脑海跳出一大堆的假设,莫非像老人们讲的故事那样真有老虎、狼、老熊?顿时,我才感到害怕起来,双腿发软,全身起鸡皮疙瘩,那股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元气大伤,心里直想哭、想喊。但荒无人烟,哭给谁看,喊又管用吗?不要怕,不要怕,我捏了一把汗,一边暗暗地为自己壮胆,一边逃命似的往山顶上爬。心想,翻过这座山就胜利了。我走了约二个小时,才到方斗山的茶店,仿佛身后带着一股仙雾,置山的顶峰,飘飘而来又飘飘而去,露出太阳,大有“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之感,终于见到了人烟。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解开外衣透透风,满身的热气像刚打开的蒸笼,热气腾腾的,里面的衣服全湿透了。我喘了一口气,顺着村民指的山路往下走。这一下又是几十里,“上坡脚又软,下坡脚打颤”,那时心生莫名其妙的想法:要是有一条地下通道,从山那边的竹林沟穿越到山这边的大歇公社,那就用不着翻越方斗山了,该多好呀!我边走边描绘穿越的感觉,不知不觉到了石柱县城,按时参加体检。

相隔一月之久,我第二次翻越方斗山。这次还是母亲送我到竹林沟,正巧遇到一位女同胞,我们背着背包结伴而行,步行到石柱县城参加全县第二批师训班培训。培训班共一百多人,分两个排,大部分学员是来自修建襄渝铁路的,也有退伍军人,少量的是从学校初中毕业后的回乡知青。培训结束的当天晚上,老天爷给我们送来一个大礼包——雪,很有寓意。第二天早上我们起来一看,整个县城完全被大雪覆盖,白茫茫一片,树枝被风欺雪压直不起腰,残肢断臂的;有的竹经不住大雪的折腾,东倒西歪,缺脖子断腿的比比皆是,更谈不上有车了。回家的路又是那样的艰难,连坐货车的希望也泡汤了。时近过年,还得回家呀!我们只好重复着来时的路,身后留下一串串脚印,耳边响起嚓嚓的声音,一踩一个坑,一步一个脚印丈量着回家的路程,天快黑时才到家。

多少年过去了,两次翻越方斗山的情景却历历在目,一直尘封在我的记忆里。带着尘封的记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石柱人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或财政投资,或干群集资,群众投劳,大抓交通建设,打隧道,架桥梁,改土路为水泥路或柏油路,县连乡,乡连村,村连组,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格局。

2009年沪(上海)蓉(成都)高速公路石柱至忠县段全面竣工,隧道口在方斗山脚的竹林沟,实现一次性双向穿越,全长7.6公里,为西南片区建成的最长公路隧道,并修通万朝镇至忠县磨子乡互通连接公路7.4公里。沪蓉高速公路的贯通,给万朝镇老百姓带来发展机遇,从根本上改变了老百姓肩挑背磨的现状,结束了交通不便的历史。此时,翻越方斗山已改写为穿越方斗山了。

我第一次穿越方斗山隧道,不到一小时就回到家乡,我的梦想实现了,这位长卧槽中的巨人振臂而起,迈开巨人的步伐,在夹皮沟的高速路上,向东向西,向南向北。不仅可穿越方斗山,更让人惊奇的是还可穿越山川河流。石柱县高速铁路于2008年开工建设,2013年12月28日通车,承载多少代中国人梦想的交通大动脉,至此变成了现实。高铁建成后,石柱至重庆1小时,至武汉5小时、至广州8小时,至上海9小时,至北京10小时,迅速提升了石柱的区位优势。

交通给石柱县带来的变化令人惊叹不已,人们出远门再不用发愁了。2019年,我从北京回到家乡,几年不见的光景,家乡交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一进石柱县火车站,让我这位土生土长的石柱人都不认回家的路了,到处高楼林立,方位难辨。

沿着高速路穿越方斗山脉,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重庆高速路的建设带给石柱县的巨大变化,乘坐高铁火车走南闯北,承载石柱人的梦想。交通线路如蜘蛛结网,东南西北,四通八达,结束了石柱县没有高速公路、没有火车的历史,谱写了一曲石柱县交通发展史的新篇章。

插图/网络

 

作 家 简 介

高兴兰(笔名:兰草),女 ,土家族,重庆市人,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市作协会员,曾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纪检监察工作、林业工作和编修地方志工作,先后有散文、论文、人物通讯、评论等多篇文章在《中国地方志》《中国监察》《中国民族报》《重庆日报》《重庆文艺》《重庆晚报》《重庆晨报》《贵州民族报》《巴人》《运河》《检察文学》等报刊发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