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 古诗按题材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抒怀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闺怨诗等。 下面就和于老师一起看一下这些题材都该怎么作答吧~ (一)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以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色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鉴赏山水田园诗,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意象: ①找准、找全典型意象; ②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 ③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 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 2. 分析意境: 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 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 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4. 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 5. 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的。 山水田园诗常见内容情感: ①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②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③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④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常见表现手法:描写、抒情 (二)边塞诗(凡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1、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所以,如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帮助的。如: 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即使是失败而归,也虽败犹荣。 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然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许悲壮,几多忧伤。 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辱不断,国难当头,可统治者却软弱无能,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分类: 边塞诗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颂战,如卢纶的《塞下曲》;一类是反战,如杜甫的《兵车行》、柳中庸的《征人怨》;一类是反映战况或戌边生存状态。 内容: 景物:边塞风光(雄奇壮丽,残酷恶劣,荒芜凄凉,单调无味) 人: 统治者—— 穷兵黩武;将军贪功 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杀敌豪情);思乡念亲 百姓——战争带来的痛苦;对和平的渴望;思妇对征人的思念 风格:雄壮豪迈 苍凉悲慨 凄凉悲愤 豪放旷达 慷慨悲壮 委婉清丽 2、边塞诗的常见思想内容: ①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雄奇壮丽,残酷恶劣,荒芜凄凉,单调无味) ②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思想内容。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③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④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或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 ⑤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3、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等。 (三)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手法。 2、鉴赏步骤: ①抓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外形、内涵)。 ②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见上)。 常见的主题、情感: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四)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诗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意象(柳树、芳草、瘦马、晚风、浊酒、笛声、远山等) 3.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感情色彩: 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修辞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常见情感: ①大多数写离别的依恋、悲伤或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②有豁然开朗、意气风发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③有一部分是“惜而不伤”的,虽充满依依惜别之情,但并不悲伤,反而透露出一种诗情画意,充满友情的深情。或通过别后情境的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切、担忧、祝福、嘱托。 如王维的“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怀古咏史诗 这类诗多叙述登临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闻所想,常常运用今昔对比、用典、借古讽(伤)今手法,表达出: ①物是人非的惆怅,盛衰无常的感慨, ②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③借对古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感慨身世,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伤 ④借古讽今,忧国伤时,劝谏批评当今统治者。 (六)思乡怀人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或写羁旅之思(自己旅途中孤单寂寞的愁苦,内心的凄凉),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 (七)闺怨诗 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 2、表现对游子的思念。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 3、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唐代王驾之妻陈玉兰的《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写的是一位女子不顾西风吹在自己身上的寒冷,却对丈夫体贴入微,嘘寒问暖,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少妇的焦虑。 4、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这类诗犹以表现宫女的寂寞之情的最为突出。古代的最高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和役使的需要,把民间大批的美貌女子掳人宫中。这些宫女在深宫里被高墙深院锁着,一呆就是一辈子;除非特殊的原因可以被放出宫,不然就只能老死于这寂寞冷清的皇宫里。一些宫女进宫后,连皇上的面也没见过。她们的痛苦、怨怼可以想见。 ▼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