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七思想内容 一、定义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 二、熟悉情感 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 情感内容: 三、思 想 内 容 (1)边塞征战:边塞诗 、闺怨诗 A、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 B、控诉战争痛苦 C、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的亲友 (2)怀古咏史:怀古诗(词)、咏史诗 A、称颂、仰慕英雄 B、讽谕现实 C、自比自况 (3)写景(物)抒情: (4)其他:送别诗 四、边塞诗: 边塞诗:边塞战争诗的语言特点多豪迈奔放。
1、其表达的情感多以 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揭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五、闺怨诗
1、妇女对前线 如《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2、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如
六、怀古咏史诗:主要是凭吊历史遗迹,或为历史人物,或为历史事件,作者的胸襟怀抱主要是通过对 《泊秦淮》晚唐杜牧 七、写 景 (物)抒情诗 1、山水田园诗 2、咏物诗 八、感怀诗 大都是感物兴怀之作。此类作品多用比兴,风格沉郁顿挫。 1.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2.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哀思。如欧阳修《踏莎行》: 3.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5.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表现作者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远大报负。如屈原《离骚》。 7.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九、离别诗 1.慷概悲壮,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诀别。 4.坦陈心志的告白。如: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情深意长的勉励,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唐人送别的习俗: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十、小结: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
思乡念亲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越中览古
李白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表达 十一、鉴赏基本方法指导
理解:
古诗鉴赏
鉴赏: 把握意境(景 、 事、情)
评价: 十二、鉴赏技巧指导 1、注意诗题
秋
张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 3、抓住诗眼体会主旨 阅读《夜发分宁寄杜涧叟》,你认为应怎样理解后两句中的“醉”和“愁”?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因为诗人内心有忧愁,所以便整日“借酒浇愁”,整日想沉浸在“醉梦”中;满川的风月本是美丽的景致,这时也因为诗人的忧愁而变得一派愁容,这满川风月的愁容不是景色本身有什么需要担忧的,而是她似乎也在为我发愁,诗人采用 4、注意注释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十三、课堂巩固练习 1、概括下列诗歌思想感情。( 不超过20字)
病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借牛写人,以牛自况。表现了诗人的
2、概括下列诗歌思想感情。( 不超过20字)
陇西行 (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此诗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烈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三四句把现实与梦境虚实对比,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此诗表现了诗人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七思想内容 一、定义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二、熟悉情感 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 情感内容: 三、思 想 内 容 (1)边塞征战:边塞诗 、闺怨诗 A、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 B、控诉战争痛苦 C、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的亲友 (2)怀古咏史:怀古诗(词)、咏史诗 A、称颂、仰慕英雄 B、讽谕现实 C、自比自况 (3)写景(物)抒情: (4)其他:送别诗 四、边塞诗: 边塞诗:边塞战争诗的语言特点多豪迈奔放。 1、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气魄沉雄、慷概悲凉, 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杜甫《兵车行》。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五、闺怨诗 1、妇女对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如《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2、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如李清照的《一剪梅》 六、怀古咏史诗:主要是凭吊历史遗迹,或为历史人物,或为历史事件,作者的胸襟怀抱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表现出来. 《泊秦淮》晚唐杜牧 七、写 景 (物)抒情诗 1、山水田园诗 2、咏物诗 八、感怀诗 大都是感物兴怀之作。此类作品多用比兴,风格沉郁顿挫。 2.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哀思。如欧阳修《踏莎行》: 3.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5.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表现作者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远大报负。如屈原《离骚》。 7.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九、离别诗 1.慷概悲壮,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诀别。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情深意长的勉励,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唐人送别的习俗 十、小结: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 思乡念亲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越中览古
李白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表达昔盛今衰,世事变迁的沧桑之感。 十一、鉴赏基本方法指导
理解:
古诗鉴赏
鉴赏: 把握意境(景 、 事、情)
评价: 十二、鉴赏技巧指导 1、注意诗题
秋
张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3、抓住诗眼体会主旨 阅读《夜发分宁寄杜涧叟》,你认为应怎样理解后两句中的“醉”和“愁”?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因为诗人内心有忧愁,所以便整日“借酒浇愁”,整日想沉浸在“醉梦”中;满川的风月本是美丽的景致,这时也因为诗人的忧愁而变得一派愁容,这满川风月的愁容不是景色本身有什么需要担忧的,而是她似乎也在为我发愁,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更突出了内心的忧愁。 4、注意注释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十三、课堂巩固练习 1、概括下列诗歌思想感情。( 不超过20字)
病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借牛写人,以牛自况。表现了诗人的失落隐忍、委屈愤懑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2、概括下列诗歌思想感情。( 不超过20字)
陇西行 (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此诗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烈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三四句把现实与梦境虚实对比,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此诗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