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奖:总有一种感动叫坚守
作者:莫问东西 1月13日,2018“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在三亚举行,这是马云和乡村教师们的第四次三亚之约。马云为100位乡村教师、20名马云乡村校长计划获奖校长颁了奖。他还和全国优秀教师朱爱朝、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奥运冠军惠若琪“重回课堂”。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在三亚的颁奖典礼,不同于往年是,除了20名定额的获奖校长外,在乡村教师颁奖名单中,有一对夫妻同时获奖,从而让获奖的教师名额增加到了101位。但无论是100位还是101位,我们在感动于他们的坚守和坚强之时,也得为四年来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所作出的努力和成绩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在颁奖典礼上,主办者感谢了所有的支持者,但对我们来说,更应感谢马云和马云基金会为乡村教育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并以此为平台,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教育的现状、原因以及未来。 乡村教育是一个异常复杂的体系,解决乡村教师的出路也远比表象看起来更复杂,靠任何简单、单一的手段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能无视乡村的现状和乡村教育的基本规律,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如此只会适得其反。比如很多人提出应大规模并校和撤销教学点,或者把乡村学校并入乡镇和县级学校,此举除了需要支付高额的上学成本外,更要考虑这些孩子和家人的经济负担。如同精准扶贫一样,这些弱势和低收入群体,他们选择坚守也属于一种无奈。因为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公众对优质教育的诉求和渴望都是一致的,有选择能力的人都已经走了,剩下的人只能选择坚守。 更何况,从乡村教育发展和农村文脉延续角度出发,都应当坚持对乡村教育的扶持,更应办好乡村教育并服务于农村农业大局。如农村的整体状况一样,乡村教育的弱势化有客观的历史成因。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教育的投入和建设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我们今天谈对乡村教育的重视,更多的是在补历史欠账。立足于乡村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未来趋势,来有效整合资源和寻求出路,才是最迫切的现实思考和未来责任。 乡村教育的关键是人、要素是人、出路是人。马云乡村教育计划无疑为此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路径,从2015年起,马云基金会实施了乡村教育计划,过去4年间,马云相继开展了马云乡村教师计划、乡村校长计划、乡村师范生计划和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121位校长和教师获得了马云基金会的资助,改善了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得到了学习教育和提升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此项的奖励和评定,让乡村教育获得了外界更多的关注和政策的倾斜,也让乡村的教育从业者和工作者得到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乡村教育的希望在在哪儿?未来出路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必须面对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相比较于城市而言,乡村教育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也更加艰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扶志,无论是实施教育的人还是被教育的人,必须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的自身发展和教育。先就必须聚焦点和关注教育工作者这个群体,实现了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扶持教育,乡村教育的振兴才会真正破题。“马云乡村校长计划”等四个计划,让乡村校长、教师、师范生有了一定的坚守乡村教育的动力。这是“马云乡村教育计划”更大的价值所在,而且必将影响深远。 每一个获奖乡村校长和教师,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颁奖典礼上,杨昌强夫妻的故事,令现场嘉宾动容,杨昌强夫妻俩都是湖南湘西泸溪县合水镇呈田村小学的代课教师。这是武陵山谷腹地的一所小学,距离最近的乡镇也要走20公里山路。夫妻俩每人拿1500元工资,且一年中只有九个月才有工资,22年来,他们为接送学生,穿坏了几十双解放鞋。在学校太穷、没有教具的艰苦条件下,他们用石子和芦苇杆教算数,拿橘子斜插一根筷子作地球仪,带学生想象世界。全村两代上千人都是他们夫妻俩的学生,其中出了11个大学生、6个研究生和1位留学博士。我们感动于这种感动,缘于感动背后的乡村教育的艰难与不易。我们更感动于,马云和马云基金会对振兴乡村教育所做出的努力。因为这种感动不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以及情感的自然而然的迸发,更在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和特质,那就是坚守与坚持。 乡村教育需要这种感动,但更需要感动背后的行动。乡村教育的出路,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拿出实际的行动,像乡村教育计划那样,真正聚焦于乡村教育的现实需求上来,真正聚焦于人的这个关键要素上来。让那些愿意为乡村教育做出努力的坚守者,秉承的价值得到体现,他们的人生因为乡村教育而无比精彩,他们的人生理想因乡村教育而得已实现,是马云教育所做出的最大贡献,也是给外界最大的启示和启发所在。惟其如此,乡村教育才能实现“看得见山、望得的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实使命和历史担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