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好久没有来打理过我的公众号了,我检讨,我忏悔,我对不起广大读者......
好吧,假模假式的忏悔完了,进入今天的正题—— 记得最早接触“自我分化”的概念,是很多年前无意看到的一篇讲家庭治疗的文章,里面提到了郑渊洁的童话。因为我是郑的忠实读者,所以看得特别仔细。记得里面提到,郑笔下的很多人物,比如皮皮鲁和鲁西西,如果用《自我分化量表》去测试,应该分值都会比较高。因为他们虽然一直是孩子,却是很早就发现了自我了解了自我的独立的个体,他们做事情,更多时候是注重“我”,而不是其他个体。 我以前说过,学习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仿佛打开了我的一扇窗。这些知识,加上自己和旁人的一些教训。慢慢把我从一种凡事顾虑他人看法,患得患失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活成了今天这般......“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模样(学生语) Bowen的“自我分化”,是其家庭治疗理论的核心理论。当时,很多人是不理解的。很多研究家庭治疗的学者,都是强调“整体性”,而Bowen却说,哪怕是家庭中,我们如能自我分化数值高,活出自我,也会比较幸福。 “在内心 层面上,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将理智与情感区分开来的能力,即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个体是受理智还是受情绪支配的能力。在人际关系层面上,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在与人交往时能同时体验到亲密感与独立性的能力。 自我分化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把自我从他人那里分化出来,另一个是分辨理智过程和感受过程。 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在与人相处时能够维持独立自主与情感连结的平衡。他们在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一个清晰的自我感,能够处理好'我'的位置,面对压力时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去迎合他人的期望。因此,这样的个体在与人相处时能保持灵活的距离,能分化情绪和理智,坚持自己不被别人的感受所控制。 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个体,其行为只能依据情绪反应,容易依赖他人,容易产生融合状态,在处理问题时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缺乏理性的判断。尤其当面临压力时,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可能会采取两种极端的适应模式:一是回避他人,以避免因害怕失去自主性而产生的焦虑感;另一种是通过亲近、依赖他人,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Bowen 简单来说,就是自我分化水平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自我,过于在乎别人的感受,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很难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这种人,也许会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但因为其丧失了自我,所以他/她自己往往很难在人际关系中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久而久之,他/她自己能到达的高度,以及能给别人带来的幸福感也会极其有限。 反之,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能清楚地认识自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清楚知道自己的那些线在哪里,不轻易被别人的看法左右。 这是一种“科学地坚持自我”,与那种莫名其妙的倔头倔脑的“我也不知道我要怎么样但是我就是要跟你对着来”的愚蠢的“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对于自我分化良好的人来说,我坚持,是因为我喜欢,而不是因为“你反对”; 如果我喜欢,主流的事情我不会觉得LOW,我也会去做; 如果我不喜欢,非主流的事情,我也不会觉得很有个性,我也没有必要去做; 不为了反对而反对,亦不为了赞美而得意忘形(与庄子《逍遥游》中的理论,有些相似了) 生活中,我眼见太多盲目追求“个性”的例子了,与之相对的,也有太多为了迎合别人而丢失“个性”的例子了。 今天我对学生说:“中学这几年,我希望我的学生,都真正培养起自我分化的能力,能独立思考,能不被人际关系所累。这一路走来,马老师觉得最骄傲的,就是自己的每一个重大决定,比如考大学,比如选专业,比如找工作,比如婚姻,比如生孩子,比如不生二胎,都是自己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我没有迎合他人,我听从的,只有我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果当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好女人,就意味着要失去自我委曲求全,要为了别人而活。那这样的好人,我宁可不当!” 小的们在下面频频点头犹如捣葱,然后不怀好意地问我:“那,马老师,你是个好女人吗?” “当然不是!” 小的们哄堂大笑:“你还可以回答得更快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