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动脉瘤更容易破裂

 神经外科胡永珍 2022-02-20
         即使是很小脑动脉瘤如果生长,会更容易发生破裂。
         大多数动脉瘤破裂发生在确诊后的2年内,甚至看似稳定的动脉瘤在2年后也有可能破裂。动脉瘤破裂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前动脉,中动脉,椎动脉及后交通动脉。

          来自慈惠大学血管外科中心主任的Murayama教授称,是否手术干预因瘤大小而异:小动脉瘤(直径小于等于4.9mm)约有10%手术治疗,中等瘤(5.0-9.9mm)约有50%,大(10.0-24.9mm)及巨大动脉瘤(直径大于25mm)均手术治疗。小动脉瘤破裂年发生率为0.35%,中等大小动脉瘤为2.2%,大动脉瘤为10.75%,而巨大瘤每年将近一半会破裂。
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的认识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包括:
(1)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的原发性脑损伤;
(2)脑血管痉挛导致的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典型的患者约于发病3d后出现,4~10d达到血管痉挛的高峰期,10d以后症状逐渐缓解。
        手术对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是一把双刃剑:对蛛网膜下腔广泛分离,载瘤动脉的阻断都有可能加重脑血管痉挛;而手术清除血肿、局部使用扩血管药物和必要时去骨瓣减压等措施,都有助于改善脑血流和减轻脑血管痉挛;
(3)动脉瘤的再次破裂,首次出血后24h内再出血的风险为4%,14d内则升高至20%,而再破裂后患者的病死率高达70%。权衡手术对这些因素防治的利弊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决定手术时机的关键。

        目前普遍被公认的手术时期划分是,超早期(发病后24h内),早期(发病距手术3d内),中期(4~10d)和晚期(10d以后)。传统观点认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的第4~10d,该时期属于手术禁忌期。一些患者在发病后10d的等待期内,因为动脉瘤再破裂出血而致残致死,预后不良。
        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技术不断提高,手术对脑血管的干扰也极大减轻,术中局部使用扩血管药物解痉、清除血性脑脊液减轻脑血管痉挛等,均使血管痉挛期的手术禁区屡屡被突破。Dalbayrak等研究表明,早期手术优于中晚期手术,并且有相对较低的病死率。

          Lawton等学者研究并得出结论,对于发病后4~10d内就诊的患者,不需要等到10d以后再进行动脉瘤栓塞治疗。近几十年来,对症状较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推荐早期(即出血后72h之内)手术,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但是如何把握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手术时机仍无定论。
        2015年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者对早期(出血72h以内)手术与延期(72h以后)手术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发生脑疝和Fisher分级低的患者应早期接受手术治疗,年轻、急诊抢救后Hunt-Hess分级Ⅳ级及大脑中动脉瘤患者出现极好预后的可能性更大。
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意见:
        最近,关于未破裂动脉瘤的国际多学科专家共识则建议:
(1)对于直径>5mm的未破裂动脉瘤建议进行干预。若直径<5mm的未破裂动脉瘤应根据患者特点,如动脉瘤数量、位置、形态等综合考虑,对于多发、合并子瘤、位于后循环、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预期寿命>10年、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史、有家族史或需长期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推荐积极进行干预;
(2)随访过程中,发现动脉瘤进行性增大,形态改变,建议进行干预;
(3)未破裂动脉瘤造成患者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可适当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2015版美国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表明,对于保守治疗的患者,第1次随访应在初期诊断后的6~12个月,接下来每年1次或每隔1年1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