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

 米乐001 2019-01-30


国庆快乐


两天前,一位几年前的学生来访。茶间,他谈及治疗咳嗽时,疗效老是不满意,开出去的方子自己没有把握。


这类情况很普遍。


我问他辨证了没有?他说辨证了。


我再问他脑子里头有没有储备不同的方剂来提供辨证后的选择?他说有。并随口念了一串中药名。


他都根据寒热虚实选择这些中药去组合。


我说你这是选药,不是选方。这是效果不好的原因。



世间没有全然相同的人和病,中医瞧病,要先看透疾病的本质。分析要全面,思维要清晰,脑子不混乱。这样,疾病的真相才能够浮出水面。


最要紧的事情就是选方。我们应该明白,治疗某证最适当的方子只有一个,若错用了别的方子,疗效便会减弱。


做中医,咱们要随时吸收先前不曾了解、不会使用的方剂,扩大“使用的方剂”,扩大了再扩大,永远没有止境。


平时积蓄了财富,需用的时候就见得宽裕,尽可以广泛地衡量、挑选最适当的来使用。



要是吸收不广,积蓄不多,就可能发生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一时找不着适当的方剂,随便用上一个对付过去。


另一种情形是生造一个方剂用上,先吃吃看再说吧。


自拟方是一种很不好的倾向。遣方用药好比用钞票,钞票不能自己造。自己造钞票是犯法的。自拟方虽然不犯法,却使自己模糊。


那么,是不是只能永远使用已有的方剂呢?也不是。随着方剂学的发展,要出现越来越多的新方子。


方是可以造的,但是要看造出来的方剂起什么作用。用出去之后,大家觉得你这个新造的方有作用,跟着来用,那就通行了。



有人因为自己疗效不好,便全盘否定中医教育起来,而热衷于所谓的“民间中医高手”,嗨,哪有那么多高手啊。


目前的中医教育固然是不中用,但这些究竟能指示人以必由的途径,使人得到规范。


讨海的人的孩子虽然善于游泳,但比之于有正当知识,再经过练习的游泳运动员,究竟相差很远。而跟着讨海人的孩子去学游泳,比之于跟着游泳运动员去练习也不同,后者总比前者来得正确、快速。


古惑仔干不过拳击运动员;


散兵团勇干不过正规军。


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


集中学习和临床实习对于技术是必要而不充足的条件,真正凭着“跟着民间高手做学徒抄处方”能成功的,必是暗合于有限的规范而不自知的,但毕竟这种“成功”不全面,也是极少数。


正规学习没用而有用,就在这一点,中医教育的真价值,也就在这一点。




第55讲 大黄附子汤证


原文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胁下偏痛”,两侧胁下和双侧腹部,偏侧疼痛。


“发热”,发热可不是表证的特有表现,表证脉要浮,而这里是“脉紧弦”,这脉主的是寒、里、实、痛,它不是表证,而是里证,寒实内结。张仲景告诉我们“此寒也”。


发热虽然不是表证,但它是正邪斗争的结果。


既然是里寒实证,那么,治疗就要“以温药下之”,方子选中大黄附子汤。很显然,大黄攻下,附子细辛温经散寒止痛。


煎服法:三味药,加水1000毫升,煮取400毫升,分三次口服。如果是身强体壮的人,煮取500毫升即可,也分三次口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这种句式在金匮还有外台茯苓饮证出现过,那边说“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查阅文献,大概有三种解读:


一是喝过汤药之后,如果好像走了四、五里的路程一般,出现面红,气促,脚酸,心跳加快,那么,可以接着喝第二次药。


一是指喝过第一次汤药后,间歇大概是一个人步行四、五里路花费的时间,据我看来大概是不到一个小时,三刻钟左右,如果还没起作用,可以接着喝第二次药。


还有一种解读是,这话是多出来的,忽略就是。


诸位,您觉得那种说法对呢?自己临床中去检验吧。


不过,我同意并接受服药间隔的说法。


大黄附子汤证是寒实内结所致腹满痛的证治。根据寒实内结,阳被阴郁,所以,临床还应该有畏寒肢冷,口不渴,大便闭结,舌苔黏腻的表现。


大黄和附子并用,还有附子泻心汤,伤寒论155条说“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附子泻心汤既用三黄,又有附子,以恶寒汗出,可见阳气虚于外。而大黄附子汤是阴寒之气结聚于内。病机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发现,痞证有寒用三黄加附子,偏痛有寒用大黄加附子,一个是痞,一个是痛。


如果把大黄改做麻黄,本方就变成麻黄附子细辛汤了,两张方子都有附子、细辛,用来散寒。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兼有表邪故以麻黄解表,大黄附子汤证兼有里实故以大黄攻下,这就是张仲景教我们要辨表里。


《千金衍义》指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治太阳少阴之两感。此治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变表法为下法,立大黄附子汤,以治寒从下上之瘕积。赖附子把守真阳,不随汗下亡脱。”


我们通常认为,当温者不可下,当下者不可温。但这里即温且下,值得玩味,不可拘泥。正如唐容川讲:“当温者不可下,当下者不可温,…… 然又有当温复当下,当下复当温者,是又宜温下并行,不可执着,故特出大黄附子细辛汤之证治,以见温之与下,或分或合,总随证为转移,而不可拘泥也。”


亮点:虽然是寒实证,虽然用了大黄,但作用方向一直是“以温药下之”。


关键点:剂量

方中大黄三两,附子炮三枚,细辛二两。

按克计算,大黄9克,附子15克,细辛6克。大黄附子细辛用量比例是 3 : 5 : 2 ,这种组成和用量决定功效是温阳散寒通下。


临床用附子温阳散寒,根据治病需要,如果不用大黄就不能达到通下散寒,而用大黄又有寒凝弊端,所以用附子、大黄,必须按比例配方,选用附子量必须大于大黄,取大黄通下而不助寒,取附子温阳而不燥化,若用量调配比例失衡,将直接影响疗效。 






第47讲 痴呆(二) 来自经方才叔 07:56




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