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到来,意味着春节的结束。处处可见的烟花爆竹、猜谜语、挂灯笼、做庙会、好不热闹。元宵节是一个很快乐的节日,是太平与浪漫的象征。在古时,这一夜,女子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走出家门,享受那短暂的自由,古书写道“凭你极老成的、极贞节的妇女,不由他心神荡漾,一双脚只管向外生了。遇一班好事的亲邻,彼此相邀,有衣服首饰的,妆扮了出来卖俏;没有的,东央西借,要出来走桥步月。张家妹子搭了李店姨婆,赵氏亲娘约了钱铺妈妈,嬉嬉哈哈,如痴似醉,郁捺不住”。我们还可以从其它古书中找到元宵热闹和浪漫的感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今天大家看花灯,可知道张灯的目的?我想多数人还是不知的吧。文献记载,元宵节最引人注目的花灯原本是为人们的生殖目的服务的,并不是无谓的点缀和玩物。古医籍《本草》写道:“正月十五日灯盏令人有子,夫妇共于富家局会所盗之,勿令人知,安卧床下,当月有娠。”这种元宵之灯有宜子功能的观念十分流行。漳州话“灯”与“丁”同音,每添设一灯,则俗谓之添丁,就是生儿子。后来,不仅仅是花灯,只要红色的物品都具有类似意义,比如龙须线、红手帕等信物,小时候家乡做庙会,经常会看到新婚未孕未育的夫妇或偷或捡拾“信物”回家,盼望来年得子。 元宵节是国人的狂欢节,“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在古人看来,一年到头平淡无奇、缺少情趣的日子真是太多太多了,有必要用节日走出平凡、打破庸常,制造气氛,掀起高潮,并从中获得快乐。在元宵佳节,人们要暂时忘却生活的艰难辛酸及一切烦恼和不如意,暂时抛开现实中官民分野、利害冲突,在节日喜庆所缔造的有限时空和文化氛围中,尽情地玩乐,尽情地享受,享受他们平日所不能享受的一切。皇帝宫妃走出皇宫是为了寻觅平日没有的自由,平民百姓、男男女女,这一夜在街头可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缎素不分”地尽情玩乐,这更是一种身心的解放,是他们内心极端渴望却难以得到的自由。节日狂欢给所有的人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舒泄郁积于体内和心灵深处的欲望和能量,让他们进入忘我之境,却因此而发现自我,体验到人之为人的存在,品尝到人之为人的滋味。在正月十五这一喜庆的日子里,各种各样的人走出原有的束缚,来到辉煌的灯火之下,释放自己的心绪,从而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 辉煌的灯火点燃了国人高涨的生活热情,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照亮了祖国的风采,元宵节浪漫狂欢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浓重中华传统文化气息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善良愿望。 元宵节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