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清照问:逃难时文物怎么办?丈夫的回答让她寒心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说起李清照,很多人会联想到那些哀怨悠长的词。其实,这是李清照晚年在国破家亡后的杰作,在她的早年,不光生活富足无忧,还拥有一般女子无法想象的教育条件,为她成为“千古第一才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为幸运的是,她嫁给了门当户对、志趣相投的赵明诚。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本来就是很有名气才子,既出自韩琦的门下,又师从苏轼,被誉为苏门“后四学士”。李格非为人非常开明,他不顾世俗的观念,让李清照读书写字,并且让她博览群书,甚至在与文人交流时,也让李清照耳濡目染地体会那种气氛。

李清照也很争气,她小小年纪便有名气,获得过苏轼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赞扬。关于李清照的相貌,历来就是文人墨客猜测的热点。如果按照遗传学的观点来看,《宋史》中曾评论李格非“俊警异甚”,作为女儿的李清照不会差到哪里去,而且她有个外号叫做“李三瘦”,应该是个身材窈窕的美人。

这样的美女、才女,最后被赵明诚礼聘娶回。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说:“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此时李清照18岁,父亲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则是21岁,父亲担任吏部侍郎。两人门当户对,天作之合。

更难得的是,两人还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李清照在此时的诗词已经很有名气了,赵明诚虽然在文学方面不如妻子,但酷爱金石古玩,被认为是金石收藏大家。金石主要是指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赵明诚研究的是青铜器上面的铭文,这和诗文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在丈夫的熏陶下,李清照迅速对此也有浓厚的兴趣。两人节衣缩食,一同去市场购买,虽然是官宦之家,但因为酷爱于此,甚至将贵重物品典当出售。有些贵重的青铜器买不起,他们不惜买回拓片,“相对展玩咀嚼”,别有一番风味。

因为朝廷党争,李、赵二家相继卷入其中,甚至被勒令离开京城。这虽然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两人在南渡前物质上最为艰难时刻,却也是两人最为自得的美好时光。他们经过辗转流离,一度屏居青州,开始了长达十年半隐居生活。

此时,也是李清照和丈夫在金石古玩收集的鼎盛时期。当地是古代齐国的腹心之地,也是文物荟萃之地。他们潜心收集,共同勘校研究,所获日丰。也就是这段时间,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将他们的书堂命名为“归来堂”。赵明诚在这段时期,完成了长达三十卷《金石录》的大部分工作。

后来,朝廷重新启用赵明诚,让他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在靖康之变前,李清照与赵明诚时合时离,最后在淄州襄助丈夫。

如果故事就这么讲下去,那是一段才子佳人相濡以沫的佳话。然而,靖康之变断送了北宋王朝,让无数人流离失所,更让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南渡时,赵明诚在外,李清照负责护送文物古籍。她先是舍弃有重复的书籍,又去掉多余的字画,再舍弃没有铭文的青铜器,最后还是满载15车书籍器物南下。在镇江时虽然遇险,李清照携带贵重器物来到了江宁。

江宁就是丈夫赵明诚镇守的,不过大难来时,赵明诚居然也做出了弃城而逃之举。李清照第一次对心心相印的丈夫产生了怀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绝句》,其中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讥讽赵明诚和南宋的投降派。

后来等到他们在池州避难时,赵明诚又被派往湖州担任知府。他让李清照在家看守文物,自己则登船而走。临行之时,赵明诚“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李清照与丈夫的关系,在颠沛流离时已经产生了裂痕,看到他在危急关头还是扔下自己而走,心中不免“甚恶”,便大声问赵明诚:如果到了危急关头,该怎么办?(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作为一个弱女子,李清照已经够坚强的了。但她多想听一听丈夫的安慰之言。不过很遗憾,赵明诚却让她失望了:

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金石录后序》

也就是说,赵明诚对妻子交待,如果金人来了,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先丢掉辎重,然后是衣服被子,再然后是书籍,古器。但那些重要文物,你必须好好保存,与它们共存亡!

说完这话,赵明诚扬鞭而去。可以想象,李清照听了,会感觉多么寒心。可是,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神气活现的赵明诚,却是最后一次与妻子作别。他离开后没多久,就突然染上了重病,是在了建康。尽管后期夫妻双方有了裂痕,但李清照料理完丈夫的丧事后,还是大病一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