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研究“加强机关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这一课题,宁波市直机关工委专门成立课题组,在部分市直机关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分层次先后召开5次座谈会,走访相关市直机关部门一把手、党建工作专家教授20余人,与江苏南京、河北邯郸等7个兄弟城市工委交流座谈,在综合各方意见并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课题调研报告。 一、加强机关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市直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结构发生变化,对改进思想教育、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的方式方法提出新要求。一方面机关党员干部的学历结构、经历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之以往有所变化。从2017年宁波市的统计数据看,全市公务员35周岁及以下占28.05%,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占73.82%,市直机关党员干部的结构也大体相同。另一方面,市直机关中党员干部学历较高、经历偏薄的特征比较明显,“三门干部”还有一定比例,这些党员干部尽管专业素养、领悟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却往往因未经历党内政治生活的深刻洗礼,且缺乏基层艰苦环境的跌打锤炼,在思想政治建设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开展思想教育,必须紧盯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的结构和素质短板,在方式方法上同步创新,更加体现特色化、专业化、高效化,有针对性地帮助党员干部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 市直机关把加强思想教育作为机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头戏,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积极实践探索。一是将主题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注重从主题教育活动中借力,改作风、树形象、提效能,成为抓思想教育的一大亮点。二是将理论学习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理论学习制度化,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努力形成新兴媒体与传统方式融合互动的立体传播格局,推动学习教育入脑入心。三是将领导干部作为思想教育的重点对象,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将依法执政能力建设作为班子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四是将监督管理作为思想教育的管用手段,坚持教育和监管并重,巩固和保障教育成果。五是将建章立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注重抓住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抓”变成“主动抓”。
二、加强机关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现实问题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一方面,思想教育效果已得到机关党员干部较为普遍的认可,但另一方面,当前思想教育面临多元化的新挑战,机关党员干部不同程度存在信仰认同模糊化、文化认同表面化、价值认同被动化、情感认同淡薄化等问题,暴露了思想教育针对性不足、聚焦不准等短板。 一是思想教育过程存在“一阵风”的现象。调查发现,思想教育时紧时松、缺乏常态,是影响针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导致相关教育措施难以持续跟进。问卷调查中有48.2%的人认为,目前思想教育存在短期效应,“一阵风”现象比较突出。大家反映,个别单位认为思想教育无非就是搞搞活动,往往是开展主题活动时“抓一抓”,活动过后就“歇一歇”,导致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上出现“冷热病”,教育效果来得快、去得也快,未能形成持续效应。 二是思想教育内容上还面临“空对空”的尴尬。56.7%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机关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原则性要求多,具体化要求少,缺乏足够的刚性,真正落地的东西不多。调查发现,有的单位生搬硬套上级文件,教育内容与单位实际情况、党员干部个体需求贴得不紧;有的单位忽视层级和个体差异,从上到下采取一套内容模式,实际效果不佳。 三是形式上还拘泥“一招鲜”的局限。50.5%的调查对象认为,一些市直机关思想教育的形式相对单一。调查发现,信息化等新方式运用还不够充分,主要还是开大会、作报告、读报纸、发文件等传统方式。有的党员干部反映,现在的思想教育形式与时代发展相比还显滞后,也难以充分适应新常态下业务工作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四是执行上还面临“独角戏”的困惑。46.8%的调查对象认为,一些市直机关的思想教育还局限于内循环,主要依靠职能处室推动。调查发现,有的单位的思想教育基本停留在“本局抓、抓本局”,没有把外单位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进来;有的单位责任分工不完善,一把手、班子成员和处室职责没有落地,把责任全部压在有关职能部门上,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五是评价上还存在“模糊化”的弊端。58.5% 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还比较笼统。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单位建立了考核制度,但“三有三无”问题还比较突出,即有考核要求,无考核办法,谁来考、怎么考、考什么,规定不够明确 ;有考核制度,无考核标准,只定性不定量,更多是靠主观衡量;有考核结果,无结果运用,奖惩鞭策激励作用还不够明显。
三、加强机关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谋划针对性——完善顶层设计。在吸纳近年来各地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加强机关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意见》,着重明确3方面内容。一是目标定位。在建设队伍的整体框架下,分别针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定出具体目标。二是教育重点。突出问题导向,围绕“缺什么、抓什么”应对施策,将对党忠诚、理论武装、改进作风、担当有为等作为重点要求。三是要素支撑。将教育平台、教育阵地、教育师资、教育评价放在全市层面上统一考虑,加大资源整合,形成“一盘棋”教育架构。 (二)提高指向针对性——健全内容体系。开展思想教育需求系统摸底,在掌握共性需求基础上,更加注重内容设计的个性需求。一是兼顾单位性质差异。如党委部门应更加侧重党建理论教育,政府部门应更加侧重于依法行政和公平效率教育,人大部门应更加侧重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教育,政协部门应更加侧重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教育,确保每类单位都有与之契合的教育重点。二是兼顾干部层级差异。领导干部应比一般党员干部更加强调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教育,与人、财、物打交道的关键岗位干部应更加侧重纪律规矩意识教育。三是兼顾阶段发展差异。思想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以3至5年为周期,对机关思想教育内容进行一次系统修订,确保紧贴形势,走在时代前沿。 (三)提高载体针对性——改进方式方法。针对市直机关特点和职责定位,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两大方式进行细分完善,把创新重点放在特色实践教学上。一是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建立集中研学、个人自学、组织督学、定期述学、议学评学相结合的理论学习机制,严格实行学时学分管理和领导干部政治理论任职资格考试。二是抓实机关效能教育。结合“最多跑一次”等改革任务,在市直机关干部中广泛开展效能教育,运用“岗位对责、绩效对账”等手段,常态化跟踪监督,全面杜绝“庸懒散”。三是强化实干争先教育。设计“岗位建功”系列平台,广泛开展“担当、奉献”教育活动,强化实干担当大比拼,并运用相关宣传媒体,大力营造担当奉献好氛围。 (四)提高要素针对性——统筹资源建设。一是打造一批思想政治建设特色阵地。在党校等传统教育阵地基础上,整合全市范围内的红色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创新实践基地,不断拓展“有形”教育阵地。主动适应“互联网+”的要求,以微博、微信、微视频、手机客户端等“三微一端”为抓手,加快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拓展“无形”教育阵地。二是加快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整合党校、高校、社会机构等师资力量,并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优质师资,壮大专业化师资团队。探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者执证上岗制度,推动实现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专业化。 (五)提高考评针对性——构建评价机制。推动建立评价、研判和运用链条式体系,促进思想教育“虚功实做”。一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办法。合理设置机关党员干部思想教育评价指标,定期进行考核。二是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分析研判。结合日常走访、专项考察、年度考核等方式,跟踪了解机关干部的思想状况,并通过召开分析会、恳谈会等形式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三是注重评价结果深度运用。把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教育方式、强化教育力度的重要依据,建立思想政治问题预警机制,并针对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短板的干部,制定实施“回炉”教育制度。 (六)提高问责针对性——落实责任机制。建立健全追责问责体系,确保思想教育责任压到每一级、落到每一人。一是以清单方式逐级压实责任。建立机关党员干部思想教育责任清单,一方面落实党校等教育主体的职责,加强教学质量的跟踪管理,另一方面明确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处室长负具体落实责任,并逐级签订思想教育责任书。二是建立更加严格的问责机制。把机关党员干部思想教育作为班子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构成,通过上级督查、本级党委(党组)会议等途径,定期开展分析会诊、整改回看。对责任落实不到位、产生不良后果的,启动问责程序,严肃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19年第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