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能下酒, 《醉花窗医案》能让我入醉。 前些天,闲读明·冯梦龙的《古今谭概》,读到宋人苏舜钦以汉书下酒的故事,就觉得这个苏舜钦在喝酒上很为读书人争一口气,书上这么讲:宋朝诗人苏舜钦做人豪放,爱喝酒,年青时借住在外舅杜祈公家,每晚读书都要以酒佐之。有一天,杜祈公悄悄去偷看小苏是否有用功读书,听见他正在读《汉书·张良传》。苏舜钦读到张良与勇士们锥击秦始皇于博浪沙时,拊掌叫到:太可惜了,没击中!便满饮一大杯。又读到张良初遇刘邦于下邳小城,又抚案说道:君臣相遇,其难如此!接着又灌一大杯。杜祈公高兴得笑着对外甥助兴说:有如此高雅之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
读书是一种消遣模式,它是通达古今的最佳途径。花上几个小时或者几天的时间,便可坐享前人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辈子的劳动成果,神游于字里行间,如影随形……
既然《汉书》能下酒,《醉花窗医案》就能让我入醉。 才叔读醉花窗医案 王堉先生亦儒亦医,博学多才,每遇一症,参以群书,酌以己见,毫不轻率下手,故服药者沉疴每起。先生脉理晓畅,非一二语所能道也,观其书则不无所得焉。《醉花窗医案》实为不可多得的善本医书,今日流传却不广,甚是可惜! 漳州中医·郭进财 王堉先生亦官亦医,儒而兼医,一生未曾经过直接师授,靠的就是自学,长期的坚持,对古医籍的学习有很深切的体会。他博览群书,兼收并蓄,反对一家之言。他认为只有多读书,才能眼界开阔、思路敏捷、临证处方左右逢源,出神入化。
治病无外先识证,然后立法遣方用药,最关键的是第一步:识证!识证不清,疑似莫判、立法遣方用药就像无头苍蝇。读《醉花窗医案》会发现,王堉先生辨证娴熟,剖丝抽茧,条理清晰,不愧是一位自学成医而且造诣极深的中医高手。
《醉花窗医案》内容丰富,记载了王堉先生临床的病例96例,大约从1844年到1860年;还有5篇专论,都非常精彩。病例涉及50多个病证,可见王堉先生经验丰富,功夫了得,对于诸多病症均能应对自如。
王堉先生对于每一个病证,无论从病因病机、辨证治则、预后判断等方面,都阐发得头头是道,透彻精辟。尤其以脉断证,特别令我诚服!文章字斟句酌,语言中肯。
王堉先生用方平淡无奇,他所用的方药,虽说司空见惯,但因为证机相合,故能疗效非凡。期间阐发医药理论,可谓淋漓尽致。
原书校注认为《醉花窗医案》:“文笔流畅,不枝不蔓,叙事生动,论断中肯,颇有可取之处。”该书不失为一部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医学文献。
闲话少叙,继续我们的《醉花窗医案》学习。
霍乱转筋 这个病例说的是王堉先生的老师,庞芸圃先生。有一年的秋天,庞芸圃先生的亲弟弟去世了,庞芸圃先生非常痛苦。忽然就患了腹泻,像水一样的腹泻,从早上到傍晚一共拉了30多次,就好像水桶漏水一样。
除了腹泻,还呕吐,整个人疲乏无力不能支持。而且还经常腿抽筋。急忙派人叫王堉先生过去看看。王堉大概了解了病情后,诊脉发现,六脉弦直,知道这个病就是霍乱。
识证之后就好办了,王堉先生开了藿香正气散让他老师吃,吃过药之后,腹泻稍微收一些。可是过了半个钟头之后,又吐了,把药全都吐出来了,病复如前。
到第二天天亮,腿抽筋发展到腹肌也抽筋,两条腿没办法屈伸导致下床不能,粪便拉的是床上都是,臭烘烘的。王堉先生看到之后,庞老师的生命已经非常危险了,全家人都非常担心。病情这么急,怎么办?汤药一时间是不起作用的,而且还吐。只有针灸了!王堉先生先针刺尺泽,委中二穴,刺出了紫黑色血足足有小半杯,大约15分钟后不吐了,可以吃药了。
于是继续煎服藿香正气散,一个多小时后患者能够安静卧床休息,到午后腿抽筋缓解了,腹泻也少了,当天晚上又吃过一剂药,三天就好了。
庞芸圃先生没有痛苦了,便拒绝继续服药。王堉见老师瘦得是皮包骨,面色铁青,就告诉老师说,您老母亲还在堂,您应该多保重身体,经多方劝说之后,让庞芸圃先生继续煎服香砂六君子汤。半个月左右才真正恢复如初。
急病之后,适当的调养还是必要的。
热疟 上面的病例说道,庞芸圃先生还有一个老母亲,80多岁了,平时身体还算健硕。夏秋之交,忽然就患了疟疾,发作之时全身就像火在烧,狂躁不安,前面的医生用截疟的药物治疗无效。这里王堉没有讲明是什么方子,也许就是截疟饮这类的方剂了。
由于之前老师自己生病让王堉给看好了,这下子又招呼王堉过来给老母亲看看。王堉先生发现患者双眼通红,口唇干裂,口干口渴,叫唤着要喝凉水。小便黄赤,大便闭结。诊脉:六部弦数尤甚。
看完之后,王堉心中了了,就告诉老师说:这是热疟。只有高热不恶寒,必须清热退火才会好。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截疟药,万万不会有效。
根据病证表现,给予大剂量的白虎汤清气分热,重用石膏到一两,2服药之后热退神清,4服药之后疟疾就好了。
中医治病,不可被五花八门的病名所羁绊,一定要先识证,据证立法选方,方可见效!
脾虚肝郁 前一个病例讲的是庞芸圃老师的母亲,接下来要讲的是庞老师的弟妹,患头痛呕吐,不思饮食。患病的那段时间正好是瘟病流行。都认为是瘟病。
有一天,王堉到学校,庞芸圃老师的侄子兰芬(患者的儿子)把母亲的情况告诉王堉,并邀请王堉抽空去看看。
见到患者之后,王堉先生问患者:有没有高热恶寒?患者答:不会。
王堉问:有没有鼻塞、身疼痛?答:没有。
经过这么一问一答,王堉知道不是外感,可以排除瘟病。
王堉先生诊脉:左关弦滑,余俱细弱。我们都清楚左关候肝,右关候脾。
看完后,王堉先生告诉兰芬:这是脾虚肝郁之证,如果当做瘟病去治,必会用发散的药,那么,脾虚再经过发散,就大错特错了。就犯了虚虚实实之戒了。
听完后,兰芬求方,王堉先生开了逍遥散让患者吃。
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王堉也没有放在心上,很快就忘记掉了。过了几天,遇见兰芬,兰芬告诉王堉,吃过2剂逍遥散之后,他母亲的病就好了。
这个病例非常经典,可以入选教科书。根据外感主证的有无排除外感病,这是鉴别诊断。根据脉象得出准确的证型,据证立法选方,效果非凡。
寒疟 前面3个病例是庞芸圃老师一家子的事,接下来的病例是寒疟。有一年,王堉在家乡一个佛家寺院里头读书。那一年是太阴司天,五月后的十来天都是阴雨天气,空气非常潮湿,开头讲的这些都是五运六气,当时,农民在农田里干活,容易外感风寒,外感后很多人就患了疟疾。
因为这样,王堉先生就事先配了一坛常山酒,准备预防疟疾。果不其然,到了六月半,疟疾大流行,十人之中就会有五六人发病,经常有人来找王堉讨取常山酒喝,因为有了常山酒,很多人就免于疟疾,也很多人因此病愈。
到了七月中旬,疟疾已经得到了基本控制,常山酒也用完了。寺院里有一个无赖和尚,叫昌裕。因为住在寺院,行为有所收敛。不久,昌裕和尚也患疟疾,向王堉讨常山酒。王堉告诉他,酒已经用完了,再泡制也要十多天的时间,快不了的。
昌裕觉得是王堉小气不给他药酒,非常生气。王堉对他说:您迁怒于我是错的,疟疾虽然是一种病,但个体的虚实禀赋各不相同,常山酒未必每个人都会见效的。让我给您瞧瞧病如何?
听了这话,昌裕和尚转怒为喜,王堉先生诊脉,脉弦迟。弦脉是疟疾的典型脉象,迟脉提示体寒。昌裕患的是寒疟,发作时寒多热少,而且总是先寒后热,伴有身疼痛、无汗。
昌裕和尚说:对对对。王堉先生用了越婢汤,2天以后疟疾发作就少了,吃过五副药就痊愈了。
这个寒疟与前面庞芸圃老师的母亲所患的热疟刚好一对,我们要对照着看。一个是热,一个是寒,治疗完全不同,王堉先生告诉我们要从脉证上加以鉴别。
寒疟,寒多热少,先寒后热,脉弦迟。热疟,热多寒少,甚至高热不寒,脉弦数。
--- 原 文 ---
46.霍乱转筋 中医内科学精讲 参考《中医内科学》第九版 高源明作品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马尔克斯《孤独百年》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岁次丁酉源明写李清照添字采桑子(作品根据真实人物量身定做)。 读写许可证 公众号[经方才叔]第168期 本栏目由经方才叔独家呈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