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说感冒第二回

 米乐001 2019-01-31

才叔话感冒连载

不知打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冒”便成了“感兴趣”的代名词,但我聊的感冒不是“感兴趣”的“感冒”,而是一种疾病。

 

有人说,中医只会治感冒,治疗那种“无需治疗、只要多喝水就能自愈的感冒”。

 

这是撒谎,是骗人。

 

对于那些“无需治疗、只要多喝水就能自愈的感冒”中医同样也认为不需要治,但是总会有人迫切要求早日康复而不想等到三五天才好,那么给他(她)用一剂汤药喝一次感冒就好了,有什么理由不去治疗呢?

 

中医所认识的感冒,不仅仅是“无需治疗、只要多喝水就能自愈”的感冒。这种只是伤风感冒,只要适当休息,加强观察,注意并发症,多数情况下自己会好。

 

中医所说的感冒,涵盖伤寒和温病等所有外感性的疾病。包括流感、病毒性心肌炎、肺炎、小儿支肺炎、非典、胃肠炎、急性肾炎、急性脊髓炎、病毒性脑炎、脑膜脑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贝尔面瘫、前庭神经元炎等等,而这些疾病多数可不是“不用治疗、只需要多喝水就能够自愈”的。

 

当然了,治疗这些“重感冒”,中医也不是都能够治愈,但越早治疗效果越明显。由于中医的早期干预使很多感冒不至于发展为上述那些看上去就很恐怖的疾病了。正所谓内经所讲的“善治者治皮毛”,如果能在疾病初始阶段给予遏制,使外邪从皮毛而去,就可避免邪气进一步深入。如果消极等待,待邪气入脏腑之时再治之,又像内经所说“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那就难治了。

 

目前脑梗死的治疗关口一再提前,就是提倡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能够预防残疾和复发。中医治疗感冒与现代医学治疗轻型卒中和TIA有异曲同工之妙。


 


感冒,大伙见怪不怪,虽说它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但总会有一点规律,春冬两季最为多见。它早期多数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感冒”这两个字其实在古代医籍很少同时出现,最早见到“感冒”两字的的医籍是宋人王硕《易简方·增损饮子药三十方纲目》,书内生料五积散、养胃汤、参苏饮三张治疗感冒的方子。比如书中讲“(生料)五积散:治感冒发热、寒湿相搏、头项强痛、麻痹、腰痛。”

 

其次是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二·淳祐新添方》的参苏饮:“参苏饮,治感冒发热头痛,或因痰饮凝结,兼以为热,并宜服之。”

 

再后来还是宋的《仁斋直指方》又引用了一次,原文:“参苏饮(《和剂方》)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这些应该是最早有“感冒”字样的书了。《仁斋直指方》还提出“同气为感,异气为冒。”感者感应,感受;冒者,触冒,冒犯。

 

感冒是以外感风寒为主,还有外感风热,可以夹湿、夹暑。在临证时,应该知道以风寒夹湿或风热夹湿为主,以此为着眼点。小儿感冒通常还夹食积。

 

感冒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邪从皮毛内侵,称伤寒;一种是外邪从口鼻而入,叫温病。

 

伤寒通常先犯皮毛而再犯肺,温病通常“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即使感受外邪,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外功能的强弱,同时还与邪气重不重有关。所以内经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发病的条件大概有几种:比如最近漳州天气正在发神经,上午是夏天,下午是秋冬还下雨,此时人体未能应对的话就会生病;还有生活起居不慎,睡觉不盖被子,汗出当风;体质偏弱,阳气不足者容易感受风寒,阴气虚者容易感受温热或者感受风寒之后容易化热;最后就是肺部本身有毛病,那就容易感冒,像慢性支气管炎。

 

感冒主要包括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它俩主要以有没有咽喉肿痛为分水岭,有就是风热,无就是风寒。感冒有的还夹杂暑湿,有的还夹杂气虚阴虚。

 

风寒感冒都有哪些表现呢?可以出现恶寒发热并见,头痛身疼,无汗或有汗,咳嗽咽痒,舌苔白润脉浮紧或不紧。伤寒论告诉我们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到宋代选择多了,对于症状较轻的可以用荆防剂,如教科书就说了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表现通常有面红耳赤,咽喉肿痛,发热较重,汗出不爽,口干欲饮,舌质偏红,舌苔微黄也可以不黄,但是脉浮数。这类情况早期轻轻透一下就可以了,比如给点淡豆豉、薄荷、栀子煮汤当茶饮就好了。厉害一点的呢按教科书讲的用银翘散或者葱豉桔梗汤透解透解也就好了。记得这些汤药不得久煮,煮到味道飘出来了就取饮,而且少量频服。

 

夹杂暑湿的患者通常还表现为肢体酸重沉重,头昏头沉,心烦口渴,腹胀恶心想吐,便溏,舌苔腐腻,脉软而数。这些患者是需要黄连、黄芩、藿香、佩兰等药物来帮助的。教科书给的方剂是新加香薷饮。

 

如果感冒合并有气虚表现,比如气短软弱,平时反复感冒,脉象虽浮,就是无力。这种人就得用参苏饮,来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物包括:人参、紫苏叶、葛根、前胡、半夏、茯苓、枳壳、陈皮、桔梗、木香、生姜、大枣、甘草。近阶段这种病证较多,也就是这张方子近阶段我用得较频。

 

如果合并阴虚的感冒,很简单,看舌脉就一目了然,舌红少苔脉细数。这个辨证准确的话用方不难,阴虚加玄地冬,血虚加四物汤。教材提供了一张通用方加减葳薇汤。

 


其实对于感冒,重点治疗对象是老年人、小儿、虚弱的患者,因为这些人易患感冒有可能很快传变恶化,也可能诱发原来的旧病复发加重而变得很危重导致死亡。需要早期及时治疗。这是减少伤害和疼痛最好的办法,而不是消极等待。

 

疾病的预防总是胜于治疗的。应该避免受凉、淋雨,近期漳州天气变化无常,老天爷很爱哭闹,出门多穿一件衣裳,适时增减,带上雨具,谨防淋雨。

 

避免过度疲劳;避免与感冒患者亲密接触,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年老体弱易感者更应注意防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

 

坚持适度有规律的户外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与耐寒能力是预防感冒的主要方法了。

 

患了感冒的人最好是看看医生,中医讲究辨证、方证相应,如果一个麻黄汤证的患者,您自己买了银翘片口服,那么就有可能会加速邪气入里化热而变成更加严重的大青龙汤证。当然,银翘散证用麻黄汤桂枝汤也不行。

 

也不可以自觉很虚,很想补补。很多漳州人患病的时候第一想到的是吃!我应该吃点什么补一补,其实这是错了,通通错了,感冒期间补啊总是错的,因为它敛邪。

 

有些人会说,要是病人没有明显的寒热呢?这类病人的确是很多的。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药性平和的、不偏热也不偏寒的药物轻轻透一下就好了。比如桑叶、荆芥、防风、薄荷、淡豆豉。

 

如果邪气入里化热或引动里饮而出现表里寒热错杂之证,就需要表里同治,比如葛根芩连汤证、五苓散证、麻杏甘石汤证、小青龙汤证、大青龙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临证必须坚持方证相应的辨证三步曲,尽量减少误诊误治。

 

感冒是感受风邪,古人讲风性属木,容易克犯脾胃,脾胃属土,为什么脾胃属土而肝属木风也属木,我从不深究,记住就行。所以感冒后经常会有恶心、呕吐、不思饮食之症,若治外感而不顾脾胃则脾胃易伤,造成慢性脾胃病。

 

小儿感冒经常合并食积,或因食积受凉,或因受凉饮食不忌诱发食积,治疗上更加需要顾护脾胃,可以选用焦三仙、保和丸等。

 

由于个人学识有限,当中若存在错误或者疏漏的地方,尚祈市内外专家、读者不吝指正,在文后多多留言,以便今后进一步修正提高,谢谢!


高源明老师作品

高老师语:艺术并不都是表现“真善美”,表现歌颂的,不光是让人感觉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它有时还要让人感到一种刺激,使人悲伤、苦闷,在悲伤苦闷中又让人对未来有一种期待,有一种精神的寄托。人性有多丰富,艺术就有多丰富。喜剧、悲剧、讽刺剧……都要有。

李白【箫声咽】诗意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