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怎么死的? 是被诸葛亮气得吐血而死的。 三国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诸葛亮三气周瑜,说得是有声有色。最后周郎才尽,赔了夫人又折兵,怒气填胸,咬牙切齿,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三声吐血而亡,年仅36岁。令人惋惜哀叹不已!容不下能人,只能自己气死,正所谓“武大郎开店,只用比自己矮的人”,实在可悲可笑!
容易生气的人,情绪往往处在焦虑不安、怨恨烦恼等消极不良心境之中。这种消极不愉快的体验,会使人的神经机能严重失调,从而影响到心血管的机能,进而导致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症等心身疾病的发生。 诸葛亮怎么死的? 是被司马懿气得吐血而死的。 三国说到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位高手对决,诸葛亮坐不住了,为了刺激司马懿速战,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并附信羞辱“徜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战”。可是人家司马懿不鸟他,不恼火也不生气,反倒关心地问起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和健康情况,主将的健康状况可是军事机密,诸葛亮派出的那个傻逼居然一五一十说个明白,司马懿听完那个高兴啊,说:“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司马懿就嘱托使者转告诸葛亮不能“食少事烦”。当使者把这些话转达给诸葛亮后,诸葛亮感叹地说:“彼深知我也!”从此诸葛亮就郁郁不乐。之后诸葛亮反复昏倒和吐血,考虑也许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性溃疡。
周瑜和诸葛亮都是呕血而死的,源于郁郁和生气。古往今来,有关情绪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普遍关注。《黄帝内经》就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正说明了情绪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看来周瑜和诸葛亮的死因大致相同。 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情绪对疾病影响的病例大有存在,很多内科疾病的急剧恶化,往往是受到不良情绪的直接影响。比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心肌梗死,高血压性脑出血等,都可以由于情绪过度紧张诱发。还有现在很多的疾病比如失眠、头晕、头痛、焦虑、抑郁都可以找到情绪方面的原因。一旦出现了以上症状以后。又可成为加重情绪恶化的新的原因,情绪恶化又必然进一步加重原有的症状。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就是一些此类疾病难以治愈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控制自己的脾气,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才能从疾病痛苦中解脱出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醉花窗医案》之“肝郁呕血”。本例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不良情绪的持续刺激导致的疾病。我们一起来聊聊肝郁呕血,看看王堉是怎么治疗这种疾病的? 前面讲了穆栖桐脑中风,王堉用三化汤内服和龟尿点舌把他治疗好了(07,邪风中府,卒然昏噤)。那么接下来的病例是讲穆栖桐的助手,忘了他的姓名。一向有吐血的毛病。因为见到穆栖桐生病而且病得很重很危险,那么生意上的事情都由这位助手料理,就这样,又忙碌又急躁,结果吐血这个老毛病越发严重,也请王堉治疗。
王堉问有吃过药么?答,药不离口有好几年了。但是不管用,想发作就发作。出现着急上火的事情时就更加严重。
王堉为他诊脉,脉象并不是很虚,左关弦滑如涌,而且有坚硬的表象。王堉说,这是肝郁啊。您最初患病的时候,一定是因为暴怒,从那以后一定胸胁部时时刺痛,甚至呕吐,呕吐物颜色必然紫黯。患者说真的就是这样,先生您有什么治疗的好办法?
于是,王堉就用左金丸合颠倒木金散合方来解除患者的肝气抑郁,继用逍遥散疏泄肝气,并且嘱咐患者经常吃一些养血平肝之品,告诫他调畅情志,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用经常动怒。
一个月以后,患者提着酒肉来王堉家道谢,王堉谢绝了酒肉,并询问患者目前情况,患者说:吃了逍遥散之后,胸胁已经舒坦多了,呕血也消失了,先生叫我长期吃的药,我觉得好了,不想再吃了。王堉同意了。
临床上有许多出血证是由于肝不藏血引起的。大家知道,肝藏血含义包括:肝贮存血液和调节血液。但是,肝不藏血而致的出血证,用上述两者来解释其机理时,有不同意见: 有以为是肝不能贮存血液,有说是肝不能调节血液。其实合起来将就是肝不能统摄血液。
《黄帝内经》讲“肝藏血”指的就是肝具有统摄血液的能耐,所以肝出毛病会出现呕血,特别是暴怒之时,正如《黄帝内经》所讲“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
肝和脾生理上都能够统摄血液,使血不外溢,两者协调配合。在病理上,两者出问题都会导致呕血。那么要怎么区别呢?一般来讲,肝不藏血多见实证,脾不统血多见虚证。
这个病例就是肝不藏血所见呕血吐血。本例患者因为郁怒致病,肝摄血能耐未复,所以呕血时作。表现胸胁部刺痛,甚至呕吐,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呕血加重,脉左关弦滑如涌且有坚象,这就是肝郁气逆,肝不藏血的表现。考虑患者是郁怒化火,所以先用左金丸合颠倒木金散来疏肝理气解郁,清泻肝火。再用逍遥散调制其后。整个过程没有用过一味止血药,而多年的呕血顽疾就好了。这就是中医的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