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最大的善意之一,大概就是保证就业吧。 这个冬天似乎有些冷,许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甚至开始裁员。 所以我从来不屏蔽微信群售卖各种商品的朋友们,如果有需要,我还会去购买,原因很简单,生存不易,或许有一天自己也可能落魄到去朋友圈求助。 
为什么会这样冷呢? 背后的实质可能是部分西方国家开始逆全球化。 所谓的全球化 ,其实就是国际之间资源通过市场的手段共享,彼此分工合作。发达国家通过先发优势,以及强而有力的知识产权壁垒,再加上严控先进技术的外流,垄断了核心技术,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倾销。而发展中国家则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落后产业,低端产业勉强生活。 这也是近70年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有寥寥几个美国的新盟友成为了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 按理说,在这样的国际秩序中,发达国家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占据了国际市场的最大利润,应该很满意才是。 可是他们还是不满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现低端产业流入发展中国家后,导致自己蓝领工人的就业向发展中国家流失了,这些蓝领工人很不满意。所以,他们就连低端产业也不想让发展中国家拿到,希望可以吃干抹净。 
如果是发展中国家的高端产业呢,他们就想用政治的手段对之进行打压。 在全球化市场经济中,在理想状况下,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优势产业,然后每一个企业都是全球化供应链中的一环,彼此分享利润,互相交流科技,共同分享进步。 如果出现了纠纷 ,则由一个中立的公平公正可靠的机关进行裁决,而且裁决要有效。 可是这个裁判存在吗?似乎存在,那就是美国,他具有超乎国家能力的裁判权,既是选手,又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裁判。 在全球化中,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是国际供应链中的一环,彼此紧密不可分,这个裁判员把你的产业下游(市场),你的产业上游(上游供应链)一切断,你这个企业就只能挣扎了。 所以,全球化的真正关键在于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可是这个裁判是谁? 否则,有的国家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影响力,逆全球化,把别的发展中国家的上下游产业切割了,这个裁判甚至可以冻结一个国家的银行账户,一个国家的黄金储备。 一旦这种逆全球化开始,世界便有回到丛林社会的风险,谁盟友多市场大,供应链充沛,谁就生活得好,这也是二战结束前无数争端的起因。 世界在徘徊彷徨,大家都不知道全球化会不会回来,而就业转冷,不过是逆全球化导致的产业痛苦变迁落下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