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小书店,在琳琅满目的书籍中,最为耀眼的恐怕要数各种版本的“四大名著”了。而由“四大名著”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更是家喻户晓。那么,又是谁最早提出“四大名著”这一说法的呢? 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四大名著”,是指我国古代四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即《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它们正式成书的时间,除了《红楼梦》在清代,其他三部都产生于明代(尽管有的早在宋元时代就有其雏形了),是明清时期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标志我国古典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与始终处于主流地位的古诗文不同,这几部长篇小说一经出现,首先就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从而得以广泛流布与传播。 当《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产生之后,一些文学研究者十分关注和喜爱,并极力进行评论和推荐。如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提出了“六部才子书”的说法。不过,他说的除了小说《水浒传》外,还包括《庄子》《离骚》《史记》《西厢》以及杜诗。而他真正批注后推出的也只有小说《水浒传》和剧本《西厢记》。 其后的毛宗岗父子,曾假托金圣叹的名义,仅仅点评推出了“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却再未见后来的“第二才子书”之类;此外,还有明人冯梦龙所谓的“四大奇书”说法。这些提法可能对后来形成的“四大名著”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因为形成于清代的《红楼梦》《儒林外史》尚未出现,特别是当时的印刷业不发达,因而,在广大民众中的影响还是非常有限的。 这些优秀长篇小说真正在民众中引起广泛关注,并且人们有机会大量阅读和鉴赏,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明确指出:“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一项。” 并且还说,“此三百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文则有《水浒》《西游》《三国》……”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这是第一次将我国白话长篇小说列入世界第一流文学之林,其意义非同寻常。而他列举的具体书目,就包括现今所说的“四大名著”在内。 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之后,这些长篇通俗小说更加得到各个方面,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的关注与喜好。但是,此时,包括同是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同仁,却并不都持这种看法,因而他们之间也曾展开一场讨论。比如钱玄同比较激进,他对我国通俗小说的总看法多有贬词。 其中,他将《西游记》列入“神怪不经之谈”,把《三国演义》看作是“迂腐之野史”,从而予以否定。他认为有价值的小说有六种:《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孽海花》。而胡适则不完全同意钱玄同的意见,他特别强调属于“神怪不经之谈”的《西游记》的妙处在于“荒唐而有情思,诙谐而有庄意。” “在世界神话小说中实为不可多得之作。”胡适还认为钱玄同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似未尽平允。”他说,这部书能将最繁复的三国时代“从容记之,使妇孺皆晓。”可见其“魔力之大。”因而它“在世界历史小说上为有数的名著。” 另外,胡适从文学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出发,提出“吾国第一流小说,古人唯《水浒》《西游》《儒林外史》《红楼梦》四部,今人唯李伯元、吴趼人两家,其他皆为第二流以下耳。”后来,钱玄同在给胡适的信中,虽然对胡适肯定《三国演义》仍持不同意见,但他却十分赞同胡适对《西游记》的评价,说自己原先对此书有所贬低。 经过一番讨论,胡适与钱玄同的看法大致相同,他们所列的我国古代四部第一流小说,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四大名著”十分近似;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基础更加深厚的《三国演义》逐渐替代了《儒林外史》。 与此同时,胡适、鲁迅等对我国古典小说做了精细的研究、考证和论述。胡适先后写了对《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考证的长篇论文,还写了《吴敬梓年谱》《三国演义?序》等文章。鲁迅则在北大等高校系统地教授中国小说课程,最后正式以《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发行。 这些研究成果,纠正了一千多年来人们对我国通俗文学的偏见,还原了这些优秀作品的本来面目,并且给予它们在我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新兴的亚东书局等及时出版了一批新式标点排版的我国通俗小说,胡适、钱玄同等专门为《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写了介绍性的序言,这对广大读者正确阅读和理解它们的内涵,扩大这些小说在民众中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其中包括人们喜爱的长篇小说《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经过文革十年的文化饥荒,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人民文学出版社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及时出版了这些小说的单行本。后来又推出了以“四大名著”命名的套装本,包括《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从此,“四大名著”不胫而走,各个出版社竞相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