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1/13
淮河两岸流行剃辫子。剃辫子,又称剃龙头,是针对小男孩而言的一种习俗仪式。小男孩留辫子,在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很多文学作品中均有描述,这一习俗至今在广大的淮北地区流行着。 留辫子,一般是在男孩头顶上留一撮桃形的头发,在脑后巴子上留一撮头发辫小辫子,俗称“鳖尾巴”,鳖尾巴载着家人的美好希望、伴着孩子天真的笑声,一长就是六年或十二年。 以前,举行“剃辫子”仪式都选在男孩十二岁这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人们认为二月初二“龙抬头”,所以又称为“剃龙头”。现在一般都在男孩六岁上,时间也不一定非得定在“二月初二”这一天了。 小男孩在下面的情况下要留辫子:一是夫妇俩结婚多年未孕,中年得子;二是夫妇连续生育女婴,喜得贵子;三是父辈以上几代单传;四是生育多胎均流产或婴儿夭折,再生男婴,这四种情况下留辫子,都是希望通过举行剃辫子仪式,来祈求河神保佑孩子一生平安,祝愿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还有一种情况是男孩舅舅家香火不旺,舅舅希望外甥留小辫子为其引子旺家。 现在男孩留辫子除了还有一点保佑平安的目的外,更多的是男孩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对孩子疼爱娇惯的表现,正面教育的意识越来越淡,功利思想越来越浓,有的已经演变成孩子父母姑舅老表之间的竞争与攀比,这种大有流行趋势的习俗绝对不应该提倡。 “剃辫子”之前,男孩的父母要通知所有的亲戚,特别要郑重邀请男孩的舅舅、姑父、姨夫、干爹等“重量级人物”,舅舅则要赠送外甥一只羊,寓意着“吉祥如意”。 男孩的家中则要张灯结彩贴“喜对子”,常用的传统联语为“未卜他年大学士,且喜今日小登科”,横批为“喜剪鸭尾”,可见旧俗中人们是把“剃辫子”当作孩子的理想教育来设计的,盼望着孩子长大以后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寄予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还要请唢呐班子吹吹打打,尽力营造浓厚的喜庆氛围。同时,邀请“居长”(农村办红白喜事时聘请的厨师)杀猪宰羊,预备酒席,届时大宴宾客。 小男孩盘腿坐在八仙桌上,众亲友把礼物——红绸绒布或印着五子登科的红色被面披在小男孩身上,把他打扮得像藏民族金瓶掣签的转世灵童,活跃一点的孩子感到好玩,积极配合;性格内向的孩子被这一番折腾搞得哭将起来,还得大人好劝歹劝才能勉强将“剃辫子”进行到底。 随着鞭炮声响,亲友们抬着八仙桌赶往附近小河的桥上或河边,吹响手的一路高奏,引来四邻八乡的人们前来观看。 众人到达目的地,鞭炮齐鸣,鼓乐齐奏,剃头师傅便在唢呐班子的伴奏下即兴说唱,内容都是一些恭贺吉祥如意的口彩,亲戚们要分别向唢呐班子和剃头师傅送上“红包”,剃头师傅还能得到一块红色或蓝色的围布或一只瓷盆之类的回报。 剃头师傅先将小男孩除了辫子以外的头发剃好,只留下小辫子,然后根据小男孩有几个舅舅,把小辫子分成几缕,并用红线捆扎好,每个舅舅剃掉一缕,并给小男孩一个“红包”。 剃好辫子后,小男孩被抱起,在八仙桌上摆上香炉和贡品,烧香祭拜,燃放鞭炮,祈求河神赐福,保佑小男孩逢凶化吉,大富大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