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从东至西,东接云成街,南至坚道,西至水坑口街,北至皇后大道中,由香港最早建成的街道荷李活道贯穿其中。小小的街区,遍布古迹、庙宇、艺廊、老字号、潮店、餐厅和酒吧,还有无限惊喜。在这里你可以变身穿梭时光的旅人,一览香港的百多年历史变迁;或是成为美食家,寻觅环球与本地美味。如果喜欢艺术,满街的艺廊街头艺术必定会让你放缦脚步,驻足观赏。此外,到街角好店寻宝,你一定能在旅程中收获独一无二的纪念品! 砵典乍街 | 石板楼梯的生活痕迹 在砵典乍街上行走,最“磨人”的就是脚下一块凹下ー块凸的石板楼梯。这些石板也是历经多年,见证了周围巨变的存在。 在19世纪,这样设计是有原因的。街道连接山上的荷李活道及山下的干诺道中,其中部分路段颇为陡峭,用石块以四凸有致的形式铺设路面,既能让每天来往的路人以及抬着轿子儆生意的轿夫更为轻松的上下山,又能让雨水顺着石头泻走。正是因为这样的独特设计,所以本地人习惯称典乍街为石板街。 据说,这是香港的第一条街道,以英国殖民时第一任港督钵典乍先生的名字命名,石板街主要分成两段,从荷里活道下到摆花街与威灵顿街交叉口一段人相对较少,两边的店铺也较少,而再往下到经士丹利街到皇后大道中一段的街道。 黑黑的铁拦杆上有几段不知为什么还包裹着漂亮的毛线小花,像是穿了一件花毛衣,很可爱、很温馨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那些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扶手时也能够感受到那一份温暖? 除了标志性的石板路,砵典乍街两旁聚集的摊位同样有历史:这些排列整齐的店家最初只售卖一些生活必需品,又或提供修补鞋履、锅具改衣等服务。时至今日,许多摊位已转为售卖各种节日服饰或手工艺品。 对很多游客来说,这里可能比一些名店商场更有吸引力,因为这里很有老香港的味道。 窄窄的古板街还从中间被铁拦杆分隔出上行和下行两道,显示出香港人的秩序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荷里活道 | 精品画廊与街头涂鸦交融 在荷李活道上林立的画廊与古董店,可以带你看遍古今中西的艺术品;而街头巷尾的壁画,则展现了活力澎湃的本地色彩。这条老现已成为著名的艺术集中地。也是无数到港旅客必去打卡的地方,带小朋友来这里的玩耍的家庭也很多哦。 走在荷李活道就特别有香港的感觉,一面繁华一面历史,就像港片里呈现的一样,而走在你身边的路人,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外来客,都与这个城市的步调一致。 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壁画,为荷李活道的老建筑和地道小店增添了生气,每一次驻足,都值得放慢脚步,用心感受。 遇到自己喜欢的涂鸦,不妨来张合影留念哦。 荷李活道距离中环嘉咸街不远,这里的涂鸦不多,大都是偏人像风,但每一张涂鸦都有属于自己的出处和故事。 这里的壁画都是很讲究的,艺术家们很好的结合了建筑物本身,酒吧的这幅作品,就很有意思。 些利街上的这个娃娃很是有趣,俏皮又可爱,充满了艺术想象,年轻的姑娘们都排队在这里留影。 中环士丹顿街29号美式酒吧Booklyn Bar&Grill的壁画颜色鲜艳,右下方更仿佛有一扇门让人走进去。 蓝色底上是香港旧年老房子的景象,这张著名的涂鸦已经成为香港必拍的打卡点,来到中环嘉咸街,几乎所有人都会在这面墙前留下身影。如果你还不知道,现在赶紧动手码一码哦~ 如果先去了嘉咸街,就可以轻松在嘉咸街和摆花街的交界处找到荷李活道啦~ 香港街角其实处处散落着这些精彩的涂鸦,但如果不认真做做功课,您很难一一偶遇这些美丽的惊喜。尤其是这几个刷爆朋友圈的香港拍照必争之地,万一错过岂不可惜? 摩罗上街 | 搜罗有意思的小物件 穿梭在安静悠闲的摩罗上街小街小巷间,发现古董旧物背后的人情故事,或是送自己一件旅程中的纪念品。寻觅之间,就是乐趣所在。 喜欢淘小物件的人们往往会把摩罗上街作为旅程的起点,这里是古玩、字画的集中地;往上走,来到个性小店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太平山街小社区"(PoHo);最后一站是士丹顿街,那些旧书店、古董店、满载香港昔日的好时光。这趟寻宝之旅,除了挖掘好物,还能同时窥看“旧城中环”"的新旧味道,收获独一无二的寻宝体验。 从很久以前开始·摩罗上街就是寻宝的好地方。和这些货品一样有历史感的,还有街名本身:在香港开埠初期,不少飘洋过海来香港当警察的印度人,会在这里摆卖二手货物。当时的香港人喜欢称印度人为“摩罗”,这条街道也因此得名。 摩罗上街最亮眼的风景,就是一间又一间售卖中国字画、艺术品,甚至是旧桌椅的古董店,以及摆满了印有毛泽东肖像的闹钟、李小龙电影海报等小东西的小摊位。 街道两旁的古董店与小摊位,常常让那些喜欢历史或日物的人流连忘返。近年,街上陆续出现了一些二手服饰店及本地时尚品牌店铺,吸引更多人来这里走走逛逛。 最后,打卡水坑口街上拥有近60年历史的杂货店“朱荣记”,中环之旅也算圆满结束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