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说郑板桥

 江山携手 2019-01-31
浅说郑板桥
郑板桥,名郑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江苏兴化人,自署印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的书法,取法汉魏,从崔子玉、钟繇、蔡邕得法,行书效法苏轼、黄庭坚,草书效法张旭、怀素。后在兼学百家的前提下,又独创了“六分半书”,一扫当时书法媚俗、圆滑的风气。
    他的绘画,博采众长,又自成风格。一生中最喜画竹,也画石、梅、兰、松等他有一首《咏竹》绝句这样写:“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
    此诗连续地运用了两组的数字,我们读其句,就像在一旁观其一笔笔地作画一般。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竹”作为“四君子”之一,每被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所赞赏。《竹石》不仅描绘了竹子扎根牢固,不怕风雨的顽强品性,也表达了作者坚忍不拔、正义勇敢的高贵品质和道德节操。
    从诗中,我又读到了那个“任”字,自然想起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其实他也是个有名的“竹痴”呢!
    据说东坡爱用朱砂画竹,他笔下的竹子风致潇洒,别有魅力。有人问他:“谁见过红色的竹子呀?”东坡反问:“您见过墨色的竹子吗?”
    不让于古人,郑板桥也是极有性格的。他做事直爽,从不爱客气。
晚年的他住在扬州,以卖字画为生。他的书斋悬挂着“板桥笔榜”,自书其书画价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挟,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悦,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账。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本为俗事,让板桥先生这么一写,便多出几分风雅。
    其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事儿本来就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与其两个人推推嚷嚷客套半天,还不如大大方方地道谢收下。既省时,也体面。
    记得他还附了一首小诗: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不过,板桥的“规矩”也不是不能变通。如他对穷人时常“分文不取”,对奸商却是“千金不卖”!
有些小伙计为了得到他的字画,常会备下狗肉酒宴请他,他也会毫不吝啬地做书画一幅当作回报。
    一位富商多次请他做画,却总被拒绝,通过各种关系,也只得到了几幅没有印章的板桥字画。后来他得知板桥酷爱食狗肉,便派人备一肉宴,果然骗得数幅有署名的字画。事后还邀请板桥先生到自己家中观赏……板桥一气之下,“数年不知狗滋味”……
    这便是当时的人文风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