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绕不开的一个疑问,人是机器么?

 黄元章5533 2019-01-31

那些认为人是机器的,其道理很简单:人也是由各种物理化学机制构成的,当然是机器了。早有法国哲学家美特里,现有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克里克,都持这种观点。克里克认为在不远的将来,生命可以在试管中合成。而那些认为人不是机器的,其论据是人有很多功能,目前机器无法完成,尤其是那个叫“灵魂”的神奇东西。“灵魂”被苏格拉底用来论证永生的可能性,算是他被执行死刑之前给自己的宽心丸。

“人是机器吗”这个问题的另一个角度是比喻性的,计算机科学家蔡汀(Gregory Chaitin)在半科普半学术的小册子《证明达尔文》中把物理学和生物学做了对比,他给物理学贴的标签是“死的,刚性的,封闭的,机械的”,而把“活的,可塑的,开放的,创造性的”这些美好的词汇都赋予了生物学。物理学是硬件,生物学是软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对立就是人和机器的对立。

计算机科学起源于图灵1936年那篇无论怎么夸赞都不过分的文章“论可计算的数”,这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图灵在这篇文章中定义了后来被他的导师丘奇称为“图灵机”的计算装置:一条无穷长的纸带,一个读写头在一个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在纸带上方左移右移,读取纸带上的内容并在纸带上写0或1。图灵的初衷是让他的机器模仿人类计算者(computer),那时computer的涵义是人类计算者,而机器计算者是computing machinery。

“人是机器吗”这个问题有很多同源的古老哲学问题,例如,“心-脑”(mind-brain)和“心-身”(mind-body)。还有很多相关问题,例如,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如果人是机器,那么他们是模拟机器还是数字机器呢?

按照冯诺伊曼的说法,神经系统的本质是数字的,尽管构成神经系统的化学和生物过程的描述可能是模拟的。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假设是整个宇宙都是离散的,也即数字的。如果机器是数字的,那么图灵机就是简单又有力的模型。做人工智能绕不过去图灵机和在其上建立的整个计算机理论。人工智能符号派的基础之一是所谓“物理符号假设”,这个假设要求计算装置必须是数字的,或者说变量必须是离散的。我们有一些直觉:离散的量是区分和定量的基础,手指的数目是离散的,由此计数也是离散的,语言也是离散的。费曼就曾说世界是数字的。对于离散的量,二进制就足够了。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连续可分的,从某种宏观的意义上说,朴素唯物主义是经典物理的思想基础,当然像凯恩斯那样把牛顿当作最后一个魔术师而不是第一个科学家,也没什么错。历史问题有点像海岸线问题,尺度不同则结论也不同。新的量子物理认为世界是离散的、有限的。如果从物理学角度认可离散,那么化学和生物的角度也必然是离散。连续变量是离散变量的一种数学近似。

按照这个思路,“人是机器吗”这个问题就被归约到“人是计算机器吗”,又进而被归约到“人是数字计算机吗”。如果我们把“智能”当作人类特有的性质,那么“人是机器吗”这个问题就等价于“机器有智能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