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终于有电视剧还原“领先世界一千年的”宋朝美学了。 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从酒楼商户、市井风貌到内宅装修 都一一遵循史料, 细致入微地复原一个时代繁华与风雅。 导演说, 专门定制了一千多件家具和瓷器, 让戏的质感达到最佳。 点茶是宋代特有的茶道, 用一套复杂的工艺将茶叶制成茶饼, 烹茶的时候再将茶饼敲碎, 研磨成茶末,用沸水冲点, 这个过程就叫做“点茶”。 南宋刘松年的《十八学士图》 宋代人点茶场景 什么叫做“精致的生活”、“风雅的审美”, 这就是了。 宋徽宗敢夸口说:咱大宋的茶道, “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宋徽宗本人就是一名点茶的高手, 著有一册《大观茶论》。 不管是读书、闲居,还是雅集、宴客之时, 宋人都会烧一炉香,氤氲一室。
我们熟悉的爱国诗人陆游就是一位调香高手。 “宋朝的上层社会 香炉里焚爇名香, 是24小时不能间断的一项常规设置, 氤氲的香氛差不多就和当今某些公共场所的环境音乐一样, 是人生展开的一个基本背景, 仿佛没了它,生活便不能正常流动。” 宋李嵩《焚香听阮图》 剧里等级高一点的角色, 比如盛家老太太和郡主, 基本上可以做到走到哪儿,坐到哪儿。 丫头婆子随身携带可折叠椅子,即交椅。 我们现在仍然保留着“头把交椅”这个说法, 就是因为在历史上很长时间里, 交椅是身份的一种象征。 通常是社交中,身份相对高的人坐。 交椅可以折叠,方便携带。 加装一个荷叶托,又可以仰首休息, 所以在士大夫中非常流行。 有些士大夫外出游玩,也会带着这种交椅。 《春游晚归图》上, 就画有一名仆人扛着一把交椅,随主人出游。 宋代佚名《春游晚归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比较惊喜的是, 剧里还出现了一只宋画里才有的躺椅。 美术指导说, 这是根据宋画中的描述和样式1:1照着扒下来,画好设计图,再找工匠定制的。 ![]()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夏景》上, 可以看到一张这样的躺椅, 研究家具设计史的方海先生, 将这种躺椅命名为“松年椅”。 这种躺椅的靠背, 很可能还可以调节倾斜坡度。 ![]()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 夏景 》里面就有同款躺椅 剧中还出现了多个“榻”, 一般是作为主座出现, 副座则用圈椅、官帽椅来搭配。 这种“围而不收”的榻就是王世襄先生说的 “理想卧具”——罗汉床。 ![]() 就形制而言,罗汉床有很多种, 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么多, 它的造型都是三面围子,一面冲前, 即左右和背后装屏板,不带立柱顶架。 ![]() 马未都解析过《韩熙载夜宴图》里的罗汉床, 韩熙载坐在三面围子的罗汉床上观看歌舞表演。 马未都说: 他为什么坐在床上,不坐在椅子上呢? 床的等级在待客的时候比椅子高, 所以他就用床来待客。 ![]() ![]() 南唐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在严肃场景下, 作为厅堂(或者正式社交场合)中心, 它承载的功能与现代沙发相当, 使用方法也和现代人以沙发为中心的惯例相似。 ![]() ![]() 明·谢环《杏园雅集图》 可见当时官员会客时也坐罗汉床 因此,宋代无论从宋汝窑的素色瓷,到徽宗的瘦金体,再到范宽、郭熙的大山水,用如今的眼光看依旧并不过时,无不闪烁着高超的审美情趣和雅致的艺术追求。 宋徽宗 《瑞鹤图》(局部) 穿越到宋朝,必须得看看宋瓷和宋画。因为它们是中国艺术史、美学史、瓷器史的巅峰之作。 范宽《溪山行旅图》部分 中式美学的巅峰,出现在一千年前,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之美,简单、自然、温和;清逸而高雅。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叶皆是浪漫,无处不是禅意,无处不是生活。论极简之美,宋朝的极简遥遥领先西方,甚至影响了后世千百年......
宋朝之美,美在瓷器 宋代是典雅端庄的,如瓷器一般。 汝窑青瓷胆瓶 说起宋朝瓷器之美,有一位艺术天才是无法避而不谈的——宋徽宗。历史上玩物丧志的皇帝不少,宋徽宗是其中最有名,也是最过分的一个。他把自己玩成了大艺术家,这是艺术家赵佶之幸。他也把自己玩成了亡国之君,这是皇帝宋徽宗的悲哀。 赵佶一辈子最喜汝瓷,是汝瓷发展的最大的开拓者、推动者。他喜欢“雨过天晴云破处”那份内敛优雅的青,从此让汝瓷有了超越任何其他瓷器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传,汝瓷的釉色,源于宋徽宗的一场梦。这个挑剔的帝王不喜欢定窑的白瓷,他更向往的是梦中的天青色。于是下令,命工匠烧制类似颜色的瓷器。 拍出亿元天价的宋代葵花汝瓷笔洗 为了烧制出令徽宗沉醉的天青,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后来,梦中的天青色,竟然真的从汝窑工匠们的手中造了出来:出窑的瓷器果然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温润古朴似玉而又非玉。
徽宗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使他褪去了艺术家原有的天真浪漫,转而成为一个近乎残忍的改革者。烧制出的瓷器给徽宗过目后即便只有一丁点的不满都会被当场砸碎,窑工也会被问斩。而面对汝瓷的“崩釉”,汝窑的匠师们表现出了高超的智慧。把釉表缺陷人为地转化成自然装饰,并且控制得恰到好处,使“梨皮蟹爪芝麻花”的开片纹饰成为汝瓷一绝。 宋瓷冰裂纹 汝瓷从开创到其第一次走上登峰造极的时间不过只有短短的20年,宋徽宗的在位时间也不过25年,就是着25年宋徽宗推动汝瓷走上瓷器的顶峰,但汝瓷也伴着宋徽宗的王朝的衰败而败落。时至今日,我们再看宋代汝瓷时,似乎也在素淡的天青色里瞧见了那宋徽宗梦中最澄澈的天空。 北宋汝窑青瓷盆 宋朝是中国插花史上的鼎盛期,插花作为一种生活装饰品,广泛出现在不同阶层的宋朝家庭中。知否知否从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了宋朝人对“花”的热爱。 最惊喜的则在第8集,宫里来的孔嬷嬷,对盛家三姐妹进行现场插花教学,传授插花讲究的气韵、技巧。 姑娘们学着挑选花材…… 修剪花枝…… 搭配花材…… 插花已然成为宋朝大家闺秀的必修课,可见宋朝人对插花的喜爱实在溢于言表。 插花不是宋人的首创,却广为宋人喜爱,形成了举国上下爱花、赏花、插花、赠花的习俗。 对于宋朝的妹子们来说,插花插得好,婆家都高看你一筹。 就连苏轼也在《格物麤谈》中记述了梅花的插花及保鲜方法: “梅花半开者,同蜜投入罐中,镕蜡封口,同时挑三四朵同蜜点汤,花开香如新摘。” “将折枝干槌碎,抹盐插入则花不黄。” 可见宋人的确已经对插花钻研到极致了,不过作为一个现代人,在鲜花保鲜这个话题上,倒是可以扬眉吐气,秀一下我们的智慧了。 什么镕蜡封口,什么枝干抹言,其实都不如一瓶鲜花保鲜剂来得方便实用,有事没事喷一下,插花的花期就可以延长一两周。 要是古时候也有鲜花保鲜剂,我想,“物以稀为贵”的洛阳牡丹应该也不至于叫价「一枝千钱」了。 也正因为宋人个个都是「插花狂魔」,所以也衍生出了许多“生财之道”。 洛阳是北宋时最著名的花都,牡丹盛开之时,地方政府会举办“万花会”。 不论是宫廷贵族还是贫民小贩的家中,当日都要有插花作陪。 △ 《妆靓仕女图》,数数图中有几瓶插花? “这么多人喜欢花,那我不种点来卖岂不是对不起他们的热情?” 于是,洛阳城的许多人开始以卖花为业,《西湖繁胜录》中甚至说到:“钱塘有百万人家,一家买一百钱花,一早卖一万贯花钱。” 一个上午就能赚一万贯钱,按现在的物价来说,可以买约10万kg大米了。 我的天爷啊,瞧瞧宋人这商业头脑。(有没有组团穿越去宋朝卖花的?我等你。) 再来品一品剧里的大佬些日常穿的衣服吧▼ 绸缎华服搭配精致刺绣,大多选用牡丹花,来彰显家族的雍容华贵。 其次,这些宅斗小能手们不论四季均手持团扇,图样优雅,摇曳生风,巧笑嫣然,那叫一个赏心悦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