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喜欢被指出缺点,更别说坏习惯了。 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点被当成习以为常的事情,当成理所当然的惯例,变成“这么多年我都这么过来了”。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盘点一下那些高中生最常见的七大坏习惯。 ◆ ◆ ◆ 中枪预警:盘点高中生七大坏习惯 01 缺乏专注力 专注是效率的保证,意味着一段完整时间,只做同一件事。 同时做两件事,实际上你只是不停在几件事中来回切换,从没有在同一件事上下足功夫,还硬生生把大段时间切成无数碎片。 想想考数学时脑中循环的“燃烧我的卡路里”,写作业时还是把手机都给锁了吧。
02 习惯性拖延 拖延症是对自己毫无要求的体现,只不过勉强维持现状罢了。 作业限时,是“把平时当考试”的最低要求。高中三年,知识学习是一部分,而更多则是对特定方法重复百次的“刻意练习”。作业限时,只是练习的基本但必要的一部分。 习惯性拖延真正可怕之处在于,逐渐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失去掌控,被动应付扑面而来的各种任务,越拖越忙,穷忙。
03 不注重形式 别张口就反“形式主义”,形式也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残酷的现实就是,字迹工整的卷面就是比“鬼画符”分数高。语文和英语就不必说了,数理化同样需要清晰有条理的解答过程。那些抄错看错的蠢错误,哪个不是随性答卷的恶果? 真正的“快”,是思维的高速反应和思路的简洁熟练,这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04 轻视严谨性 严谨性是重要的能力。高考各科中的易错题,都在考核学生的严谨性。 出错不可怕,怕的是不把错误当回事,觉得“反正我都会”。真正知耻而后勇的人,决不允许在同一个坑里栽两次。易错点出现在哪,怎么注意,怎么避免,这都是宝贵的经验。 请记住,不管哪个行业、哪个专业,都不喜欢粗心大意的人。
05 形成路径依赖 人都有舒适区,本性是拒绝改变,但这常常让我们陷在无效率的事情中。 数理化学得好,于是天天刷数理化;觉得数学刷题有用,于是语文英语生物也搞题海战术。有时即便发现了问题,也选择性回避,即便知道了解决方法,也不愿意改变。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懂得区分好恶和对错,并且愿意为改变付出代价。
06 忽视努力的必要性 这个世界上,超级努力的人和超级聪明的都很少。持续努力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ta其实很聪明,就是不努力”是一句批话。 真正的聪明,是用更好的方法解决更多的问题。 真正的懒惰,是用省事的方法解决表面的问题。
07 没有一个具体目标 缺乏学习动力,根源在于缺乏明确的目标。 别把“上个好大学”当成目标,什么是“好”大学?是哪一所?不敢把目标具体化,归根结底是没下定决心,想给自己留点退路,纵容自己的浑浑噩噩庸庸碌碌,甚至想都不敢想。 贫穷限制不了想象力,但无知会。世界很大,得你自己去看看。
后记: 《习惯的力量》中有这么一句话:
每一段成长的过程,我们都在逐渐认清自己的局限,试图不让这些弱点压制优点,竭尽全力摆脱被惯性操控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