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子豪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春夏秋冬,梅兰竹菊,山水楼阁,骏马飞燕,应有尽有,以咏花咏月咏山咏水咏雪咏雨最为常见。 咏物诗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咏物诗最多的在盛唐时期。 从历史的发展渊源来看,咏物诗从最早的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体、古体诗、古乐府歌行演变到律诗绝句。咏物诗在写法上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进行生动直接的情态描摹,从而抒发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没有其他别的寓意。如苏轼的《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我害怕在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深夜点烛赏画,可见诗人对海棠之喜爱多么强烈! 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具体的物象,但仔细品味后,才发觉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以物来喻自己的志向与抱负。以于谦的《石灰吟》为例: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写自己不怕“千捶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咏物抒怀类:这类咏物诗俯拾即是,和托物言志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所咏之物的具体环境和作者本身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以虞世南的《蝉》为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的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緌”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表明了作者对自己的品德才能高度自信,甚至带有积分自鸣得意的意味。 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的对象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人相似,不单单指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岀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 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托物言理类:简单地说此类咏物诗是通过具体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宋代理学兴盛的时代,此类作品不少。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琴诗》就是最好的例子。诗中写道: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 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而鉴赏咏物诗,则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程子豪老师 人大文学院硕士,北大旗下学校学科带头人,七年汉语言文学科班受业,十年线上线下经验积累,北京市海淀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北京市海淀区优秀共产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