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亦有术 2016-10-19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唐朝初期朝廷大臣、文学家、书法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世称“虞秘监”。唐太宗称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为“五绝”,是太宗“十八学士”之一。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四大家”。诗擅长五言,典雅雍容,有齐梁余风。《全唐诗》存其诗一卷。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隋及初唐诗歌”一章的第二节讲到虞世南并提到《咏蝉》一诗。

【题解】

       本诗题为《蝉》,又名《咏蝉》。蝉为昆虫名,即知了。本诗是唐时诗人咏蝉最早的一首,颇为后世之人称道。

【注释】

      “緌”(ruí):我国古代冠带结在颔下面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带,故诗中有“垂緌”一词。“流响”:指蝉连绵不断的鸣叫声。“疏”:与“密”相对,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或空间。“桐”:指梧桐树。“藉”(jiè):凭借。

【鉴赏】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这两句是说,(蝉)垂下的触须吸饮着清清的露水(这里的“清”有双关之意:既是清清的露水,又是指清晨),吱吱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叶间传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是说,(蝉)栖居在高高的梧桐树上,所以它的鸣叫声自然穿得远,并不是凭借秋风而传播的。

       这首五言绝句是托物寓意诗,是诗人借咏蝉来喻人,表面上写蝉的形声和栖高饮露的特性,实际上蕴含着比兴象征:“流响”写蝉声清脆悠扬,隐示着人格高尚之人的高标逸韵;后两句暗示人格高尚之人具有高洁的品格,德高望重,用不着藉外力的帮助就能名声远扬,表达了诗人对人格高尚之人的向往与追求。

【附笔】

       〔下面是记录的文学小常识〕托物寓意与托物言志是咏物诗的写作手法。所谓“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它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兴感、咏叹,以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自身状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写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其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其生活的情趣。虞世南这首咏蝉诗就是通过对“蝉”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高尚之人的品格。

       古人很喜欢咏物,咏物诗在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到了唐代更是蔚为大观。据统计,仅《全唐诗》就存咏物诗达6021首。

【文献】

        ⒈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7 北京第1版,197911月印刷本第20页(虞世南)。

       ⒉程飞编《新编儿童知识宝库·注音唐诗宋词五百首》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6月第1版第4页。

       ⒊蘅唐退士编选 思履主编《唐诗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9月第1版第2页。  

               



                  选自“张昱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ygs9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