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外评山丨《素问》痴人刘河间

 xyf4345 2019-02-01

山外评山》10/32

中医学习进阶(实践篇):金元时期—古籍领读:刘河间

古往今来 璀璨星空 尽收眼底


本篇目录


1.爱《素问》成痴

2.六气皆化火

3.刘河间对肺病的认识


推荐书籍


《素问玄机原病式》



本周开始走进金元时期——中医真正进入大发展的年代。


对于《内经》,宋人的解读本于文字含义,中规中矩。而金元医家,已经开始发挥想象力,放飞自我。正是这种“天马行空”,让中医各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后人将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四人,封为金元四大家。正所谓“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在学习各家理论时,要认识到:没有独树一帜的观点,难以青史留名。书中所“偏”更可能是医家本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在强调特点,而非只懂这点。


1
爱《素问》成痴


刘完素,金元四家第一人。字守真,号河间居士(因为他是河北河间人),别号守真子,自号通玄处士,赐号高尚先生。生于金国建立前五年(1110年),死于金国灭亡前34年(1200年),可谓是标准的金国人。不过刘河间特别不给金国面子:皇帝完颜璟三次招他,都被拒绝了,于是赐号“高尚”。不得不说,皇帝的心意真难猜。抗旨还赐号?或许,因为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刘河间最为后人重视的成就,恐怕是:提出“火热论”,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创立“寒凉派”;提出“玄府气液说”。


▲刘完素画像,绘画:蒋兆和


但其实他还有一大特点:非常喜欢《素问》,可谓爱到痴狂、爱到成魔。且看这些(一般认为是)刘河间写的书:《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全都离不开“素问”。


可见,要读懂刘河间的书,必须对《素问》有一定了解。


刘河间最重要的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主要内容为:按照六气分类,解读《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其中,增加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其解读方法,多涉及亢害承制理论。


比如“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一条,刘河间将其归为热,并给出如下解释:郁,是阻塞的意思,是气机不通畅的意思。虽说寒主闭藏,但是火热至极也会导致不通畅,原因是“火热亢极,则反兼水化制之故也。”此处的“兼水化制”,出自《素问·六徵旨大论》的“亢则害,承乃制”一句。该句意思就是:五行中一行过极,会导致危害,于是这一行所不胜的气便会奋起追击,以达到平衡。于是,热病会出现寒象;肝病会有肺病的症状。可以说,亢害承制就是将“物极必反”之理推演于五行。


因此,火热过极,会出现寒水闭藏的特性,于是出现郁闭的现象。


同样,在分析“鼽”这一症状时,刘河间也用到了“亢害承制”之理。他认为,鼽是“流清鼻涕”的意思,该症状源于火热伤肺。因为以火炼金,热极而反化为水


2
六气皆化火


大部分学者分析刘河间学术思想的成因,都会说:因为《局方》用药太过温燥,流弊显著。刘河间为纠正前人错误,故提出用药寒凉的思想。但是对比唐宋方书可知,较之《千金》的辛热,《局方》已经开始走甘温路线了。到了刘河间,才将所有七情、六淫都解读成了火热。


刘河间最出名的论点就是“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且看他是如何分析的:

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火。暑、火不用说,自是阳热之邪。


论风,刘河间说:“风木生热,以热为本,风为标,言风者,即风热也。”古人认为,风火相煽,是自然界之真理。“热为本、风为标”之说,出自《素问》运气七篇。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应,少阳相火从本气,即相火;风木从中气,即少阳相火之气。由此,刘河间认为“风以热为本”。

论湿,他说:为什么会有湿邪?因为火热之邪郁结、不得散发,导致水液不能疏布,于是停滞不前,成为湿邪。湿邪大多源于火热。


论燥,则综合风、热之性:风能胜湿气,热邪能耗伤津液。风热都属于阳邪,能导致水液不足、形成燥邪,因此燥邪当然属于阳邪。


寒邪总该是火热的对立面了吧?不,刘河间表示:感受寒邪后,人会发热,这是因为寒邪藏在皮肤中,使阳气无法散发出去,于是阳气郁而化热。


玄府气液说:《内经》提出玄府为汗孔,《金匮要略》将玄府从汗孔拓展到了三焦。至刘河间,则以玄府为人体一切精气神物质的通道。



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窍也……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骼、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


简而言之,玄府为气血精神的通道。若玄府闭塞,则气血精神不能升降出入,则百病丛生。

如果将刘河间的火热论与玄府气液说结合一下,可以发现:玄府闭塞,导致火热。开郁,才是泻火的最佳方法。



在第六篇中,我提过刘河间治痢的观点。


点击回看

同样的病,不同医家各说各的,该听谁的?


刘河间认为痢多为火热,反对“赤痢为热、白痢为寒”的观点,认为即使是白痢,也是气郁,是火邪上乘肺经所致。故重视宣通之法,如用石膏、滑石、甘草等药治疗。(刘河间认为这些药物有宣通之效。)


在了解他的特色后,让我们再分析一下刘河间的观点:


刘河间反对“赤痢为热、白痢为寒”的观点,是根据病机十九条“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得出的。白色为肺金之色,肺主气,因此白痢的病机为“气郁”。


但是,肺之气为燥,泻下都属于湿。因此刘河间又说,肠中湿热之邪郁结,导致气液不通畅,于是形成燥邪。刘河间还举例:就像疮疡,如果形成的脓液为白色,也还是热证,并非寒证。颜色与部位相关,是标;病邪性质,热,才是本。治病当从本。


(刘河间也不至于一热统天下。刘河间认为完谷不化、小便清长的泻下,属于寒证。)


当然,肯定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你说白痢是热病。但是,就有病人服用辛热药物后痊愈。难道不是铁证吗?


刘河间如此回答:前面已经说了,肠中湿热之邪郁结导致了泻痢。辛热之药能开郁散结,使水气通畅,因此能治疗痢疾。但是,这只能治好病情轻的。治痢,还是应该用味辛苦、性寒凉的药物啊。


3
刘河间对肺病的认识

参考刘河间的著作可以发现,他对治疗咳嗽,并没有特别多的创见,更多的是继承。


《宣明论方》痰饮总论第一句:“夫嗽者,五脏皆有嗽,皆因内伤脾胃,外感风邪。”——五脏皆有咳,是《内经》风范;咳嗽均源于内伤脾胃、外感风邪,是北宋色调。将咳嗽附于痰饮这节之后,编写体例与《局方》一致。


想必有人会注意到,《内经》是咳论,而刘河间是论五脏皆有“嗽”。那“咳”呢?


刘河间认为:以咳为有声,嗽为有痰,咳嗽为有痰有声。其中单治咳,“若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



既然痰导致咳嗽,那治法肯定从痰入手。《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又将痰湿与五脏相对应:“湿在于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有学者认为此书是刘河间所著,有学者认为此书是张元素所写,也有学者认为是刘河间、张元素的思想合集。)


除去《内经》特色、宋代特色、刘张结合特色以后,便是标准的刘氏特色:“皮毛属肺,风寒随玄府而入,腠理开张,内外相合,先传肺而入,遂成咳嗽,乃肺热也。寒化热,热则生痰,喘满也。”——风寒之邪由玄府入肺,化热生痰。


但似乎大部分“开辟新路”的医家,理论和实际似乎并没有完全融合。虽然主火热,但刘河间治咳嗽最喜欢用的药是:半夏。半夏辛温偏燥,而肺喜润恶燥、易伤阴液,因此后世很多医家反对用半夏治肺。但民国时期张锡纯则提出:半夏降胃气以降肺气,因而最宜治肺。


不仅不忌温燥,刘河间还喜欢用罂粟壳,虽然罂粟壳收涩不符合他喜欢通畅的理念。


论理,重视火热、通畅。


用方,喜欢半夏、罂粟壳。


由此可见,金元四家的最大特色其实是: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理论各有偏,临证偏病机。


书籍推荐:

《素问玄机原病式》(前文已论,不做赘述。)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顾名思义,是“发挥《素问》之理解读、创造方剂”的方书。该书前两卷的方名都附有《素问》所论的病证。如《素问》有“心移寒于肺,肺消”一句。但《素问》并没有说肺消该怎么治疗。因此,此书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