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传变

 冬青子25 2019-02-01
朱燕中先生微信:
 
2016年4月17日
主题:六经传变
 
大家好,今天要聊的话题是六经传变,这也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内容,书本上说的六经转变有多条途径,在这里就不重复了,大家可以查书,或者在网上搜一下,我主要聊一下伤寒论六经传变与内经热病论的六经传变是否一致?六经的特点,对学习和理解伤寒六经辨证非常重要,其中还牵扯到伤寒论中为什么太阳病占了绝大部分内容?
 
前几天一致在聊六经,六经是三阴三阳六气与天之六气合于皮下,三阴三阳源于三气,三气生于五行,三阴三阳都处于阴,即都生成于先后天之精,所谓阴指精收藏,阳为精气化,这些内容前面都讲过了,上次还提到了六经与十二经脉之关系有何不同,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六经是气的升降出入,其中三阳经主气的升降,三阴经主气的出入。
 
既然是气的升降出入变化,是无形之气,与十二经脉的有形之血的运行方式是有区别的,六经的运化形式应天地间云雨变化,即如内经所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十二经脉对应地上的十二经水,是河流的运行,两者相结合正好对应自然界水液代谢循环的规律,这是一个立体式结构,人体也是立体的,思考内经问题,一定不能直线的平面的,二是立体的三维的,并且还要分清时间与空间的不同,例如春天与东方都属木,但是两者却存在时间与空间的不同。
 
六经的传变与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转输规律有着非常大的不同,现在人们往往是用十二经脉的传输方式来思考六经的传变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如同用平面思维思考立体结构。
 
对伤寒论的理解也带来巨大的困惑,先来看看内经如何说: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再来看看伤寒论如何说:《伤寒论·太阳篇》说:“伤寒二三日,阳明步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两者都存在一个共同属性就是六经按时间传,风寒之邪侵袭肌表,第一天在太阳,第二天传阳明,第三天少阳,第四天太阴,第五天少阴,第六天厥阴,第七天又回到太阳。。。只有邪气不入里就继续按照这个次第传下去。
 
既然两部经典都这样说,虽然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们也许都还不认可,但暂且相信它们是对的,我们来找证据。学习内经的良好方法是要相信古人是正确的,然后加以佐证,遇到不懂的地方先要搁置,不要立即修改和否定,等我们知识多了,就可以理解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内经有矛盾的地方,当然有我不懂的地方。
 
六经的运行方式有入经的,也有不入经的,所谓入经的部位就是在经脉内外与营血相将而行,不入经的部分升降出入于人体上下内外,但也有该经的相应归属的部位,例如我们知道太阳病有头项强痛,就是太阳经的运行部分,阳明经走在身体前部是阳明经的部分,少阳的两胁等都是三阴三阳归经的部分,但不与经脉营血伴行,或者大部分时候不入经俞,所以伤寒论多用药物不用针灸治疗,有个别使用穴位的时候,说明此邪气入经俞了。
 
六经的运行方式是升降出入,所以每一经都由内到外,再由外入内,例如太阳经生于膀胱津液,上升散布于全身皮表,应地气上为云,后由体表通过膈肌,穿过中焦土,又归于下焦,应天气下为雨,其它五经也有相同属性,即是本身按照升降或出入的形式运行。
 
因此邪气侵袭机体每天传一经是符合逻辑的,为什么要按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传呢?首先这是天之客气的顺序,次序排列是按照能量大小,即三阳二阳一阳,三阴二阴一阴。自然界每天每时能量都是周期性变化,因为太阳和地球是在周期性循环不止。
 
既然邪气尚未入里,为什么也传阴经呢?是因为六经都由内而外,再由外入里,所以六经都有在体表的部分,虽然没有入里但也可以侵犯该经在表的部分,例如咽痛症状就是少阴经在表的部分,伤寒论中所有咽痛症状都在少阴病中介绍的。
 
最后来说说太阳经吧,为什么伤寒论用半本书在讨论太阳病呢?太阳病中为什么几乎包括了所有其它五经的方证呢?
 
咽痛以少阴为本,太阳为标。
 
太阳主一身之表,这里的一身不仅仅是太阳经行部分,还包括了全身各个部分皮表,这点不能混淆,所以太阳经病有两层含义,一是如同其它五经具有太阳经部分,同时太阳还主一身之表,两者如同天与日的关系。
 
太阳主通身之表为天,这点与卫气相合,太阳经的部分应日,这是在表,五脏中肺应天,心应日。因此太阳通身之表,与六经运行于体表的部分,共同组成人体肌表,前者为皮表,后者为肌腠,前者是第一层,后者是其下。
 
太阳生成于膀胱津液,而且以少阴肾精气化为根,所以太阳之气从地下水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