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仰梅阁6669 2019-02-01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赵鉴钺,笔名霞生,1954年生,大专学历。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协隶书委员会副主任,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开封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专业书画家。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初次见到赵鉴钺的书法多少有些意外,因为他笔下缓缓流出的清畅、柔顺的线条以往多在江浙一带书家那里见到。身居中原的赵鉴似乎很少受地域、历史、民风的影响,而倒像一位由青山绿水哺育长大的书生。因此,赵鉴钺的例子,至少可让我们清醒一些:不能仅仅根据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去阐述、推测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或一种风格的内涵。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一切都不是必然的。

中原曾是魏碑书风盛行之地,尽管其后刮起的“王铎、傅山风”、“晋唐小楷风”已受魏碑的影响削弱再削弱,但朴茂、粗犷甚至粗率却始终是中原书风的主流。然而,赵鉴钺似乎游离于此种潮流之外。非常明显,在他的笔下,不论是于右任式的魏碑结体,还是米芾式的用笔或是伊秉绶式的装饰意味,都已被化为一种典雅、简洁的“轻描淡写”。

其楷书作品,初看似来路不清,但细细一分析,魏碑特别是于右任的影响顷刻显露出来:起、收笔棱角分明,结字左长右短,恰似一横置之梯形。但是在这里,我们已看不到魏碑的刚狠和于右任的沉稳,有的却是明人(如文征明或倪瓒等)般的轻盈与舒畅。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赵鉴铖之行书作品中,米芾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一点显而易见。但同样显而易见的是,米书之沉着痛快、八面出锋已被代之以清雅、流利与随意。这或许是一种更具典型意义的文人意味。

隶书大约是赵鉴钺最钟情(最得意?)的一种书体。它与楷、行书的得理稍有不同。赵鉴钺在隶书中注重了线条的饱满(含蓄?)、波折与结体的装饰性。前者大约是受到本地书家王宝贵以及近代书家王福庵的影响,后者多多少少有些伊秉绶乃至陆维钊的遗风,而线条的波折生大约是当代人的审美心态使然,即使如此,赵氏隶书仍不时(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流利、写意化的倾向一一运笔中加大了行书的律动与牽连,把原本庄严、肃穆、厚实的线条顷刻变得轻松活跃起来,而不再像多数汉碑或伊秉绶书法那样严整,沉重得使人喘不过气来。

因此,我们说赵鉴钺的书法有着种典型的帖学意味。这或许是其意义所在一在帖学意味日趋丧失的今日书坛,赵鉴铖仍固守着他的那份“纯情”,这是极其难得的。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对赵鉴铖表示倇惜。在明代以来的中国书法史上,有许多书家因片面追求帖学意味而牺牲了作品的线条厚度和语言深度,今天赵鉴钺似乎也未能逃脱这一劫难。事实很明显,在赵氏作品(不论是行草还是楷书)中,线条因过于流畅而显得单薄,结体也因过度追求随意化而导致安排失当甚至前后、上下矛盾(此主要表现在楷书中,如某些字形上宽下窄或左低右高,而同一件作品中的另一些字则正与之相反)。最为致命的是,因书家对传统的过分偏爱,而导致在艺术语言探索上的停顿乃至停滞。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因此,所谓的“个人风格”始终处于“朦胧”状态。此虽为当今书坛的一大通病,但对于一位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世界的新一代书家,我们不能说:情有可原。

赵鉴钱需要重铸。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马啸评赵鉴钺书法一则:重帖学意味而忽视线条厚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